本草文献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
什么药治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89.html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的古语称谓,也是古代中药著作的通用名称。本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研究员-詹志来老师就《本草文献及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为题,分多期向大家从科普本草的定义及本草文献的概况出发,分享本草文献的研读方法,概括讲授历代重点本草及本草考证方法,并与我们分享本草研读的意义。本文稿来自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本草头条(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之公益直播大讲堂。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唐宋时期的三本本草学著作,接下来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明代的《救荒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本草原始》。《救荒本草》首先咱们介绍一下《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所编撰,本书以救荒为主要特点,因饥荒之年没有足够的粮食,故将身边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记录下来,以救荒补饥用。 由于朱橚专门请画工为本书画图,故书中的图都非常清晰,有的甚至可以定到种。另外,本书增补种药用植物,其中种是历代本草有过记载的。《证类本草》也是官方政府组织画工所画,因《救荒本草》也算是官方之力,所以书中的图非常精美。 朱橚分封到河南开封,封为周王。实际他的藩府是在宋代北宋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朱橚死后谥号为定,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记载为周宪王。究其原因有二,一可能是当时李时珍记载错误;二可能是由于第二次重刻时将其混淆,而周宪王实际是朱橚的儿子朱友燉的谥号。 《救荒本草》中的图不但精美,而且关于植物的描述也很详细。故李时珍说,“图其形状,著其出产、苗叶、花子、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颇详明可据。近人翻刻,削其大半,虽其见浅,亦书之一厄也。”由此可见,《救荒本草》版本很多,后人又不断将其改编。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四年两卷本,收载种药用动植物,该初刻本已无流传。另外,《农政全书》14卷本也比较常见。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救荒本草》的人非常多。石先生最早在《农政全书》中校注过《救荒本草》,并对书中涉及的植物做了全面考证定种,当然一些更早的学者也做过此工作。另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闫玉凝教授,还有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王家葵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张瑞贤研究员等老师均做过一定的考证、校注工作,因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 《本草品汇精要》 接下来介绍一下《本草品汇精要》。 这本书是明代政府以官方的名义修撰的本草。作者刘文泰因出现给两位皇帝看病而两位皇帝先后皆治疗无效去世的医疗事故,导致本书被打入冷宫,直到清代康熙中期才从库房中发现并传抄,故此书的流传范围并不广泛。 《本草品汇精要》成书于明代弘治18年,书中大部分内容是从《证类本草》中转载而来,刘文泰根据新的体例做了一定的调整,将药物内容分成24项。本书也有创新之处,一是药材的道地性:如果某药材有道地产区或者当时非常知名的优质产区,他就在该药材产地项下专门写上“道地”二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提到的道地药材最早的出处,以固定产地的办法来控制药材质量的理念早在汉代就有了,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进一步明确不同产地的品质差异,宋代《证类本草》转引《图经》药图时注明不同产地的物种,但在《本草品汇精要》中才真正确立并且定下“道地”这一概念。二是书中的图:图由明代的宫廷画师彩绘而成,虽大部分是转自《证类本草》所存《图经》中的图,但也有新增补的图,因此本书中的图有的是改绘,有的是新增。 《万历野获编》中有关于本书作者的介绍,“医院使”医院院使;“上本以患热得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大意为宪宗患了热病,他还使用大热之药为其治病;“烦躁不堪,以至上宾”即皇帝因其用错药而死。后来部分官员认为应该斩立决,但是最终没有斩成。 关于《本草品汇精要》的版本,暨南大学曹晖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师从谢宗万教授,早期在硕士期间做《本草品汇精要》版本等工作。因为《本草品汇精要》书的原始版本即最早初期的明弘治原版流到了日本,最近曹老师根据从日本拿回来资料重新校注《本草品汇精要》,大家有兴趣可以购买使用。 《本草纲目》 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本书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本书写了足足27年之久,并于年正式开始刻印。本书载药种,绘药图余幅,是中国古代本草的巅峰。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为本书最重要的学术特点之一。早在陶弘景就按照金石、草、木、鸟、兽、虫、果蔬等分类,但比较粗犷,而李时珍则有了近代分类学的概念,将无机物、有机物等按照同科同属近缘的关系从低等到高等进行归类,达尔文的《进化论》据说是受到《本草纲目》的启发。第二个学术特点是“序列部分对本草史和药性理论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李时珍将他之前的古代本草进行汇总评述,使阅读者能够了解历代本草的源流及其主要情况。第三是李时珍不仅吸取了大量民间和外来药,他还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故本书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在他以后的很多本草,尤其清代的本草,因侧重临床使用方便,几乎都是在本书基础上进行裁剪,故此后便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 《明史》记载“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即李时珍为今湖北黄冈蕲春县人,字东璧。“好读医书”,从小就喜欢读医书。“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因此可知,本书是李时珍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汇总又加上自己的搜集增补而成。 清朝顾景星在《李时珍传》中提到,李时珍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医,甚至他的爷爷辈也是医生,因此他家是个医学世家,但他的父亲不希望他当大夫,而是希望他能够考科举出人头地。李时珍小的时候读书不错,但他到武昌三次乡试不中。“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即直接弃举从医,苦读医书。“世子暴厥,立活之”楚王的孩子患病,李时珍用附子和气汤这个方子将其病治好,之后朝廷鉴于这一原因,让他在楚王府供职,还医院任职。“一岁归,著《本草纲目》”在京工作一年后,回乡开始修订《本草纲目》。传说认为他到北京后和御医之间显得格格不入,并且他也觉得御医用药都是固守陈规,而他也得益于此机会能够看到很多本草著作和大量书籍,同时也发现了不少本草中的错误或不足。在此过程中李时珍到处走访,立志修订本草。明代出人头地的方法除了科举考试之外,另一个则是给朝廷献书,因为他乡试不中,所以想要写一本不朽之著。后来大家可以看到,李时珍逝世后这本书才刻完,逝世前他交代儿子们把这本书献给朝廷,因此万历24年朝廷才收到这本书。 从书的前言中可见,他的儿子李建元提到的“访求解送,以备采入《艺文志》”指当时官方政府修订书目时就采各方之言,献书于朝廷。“如已刻行者,即印刷一部送部”,就是如果本书已印好,就把整部送给朝廷,以便于编撰书目。而当时李时珍已把它刻出来了,要将它献给朝廷。“臣故父李时珍,原任楚府奉祠”李建元说我已故的父亲李时珍曾被楚王府任命为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即被任命为四川蓬溪县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一生好学,编撰《本草》,还没刻完但已知自己气数将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撰有一个遗表,并让我转交献给朝廷。“臣父时珍,幼多羸疾”,即父亲李时珍年少的时候体弱多病;“长成钝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饴”,长大后非常喜欢看书,看书就像吃糖吃甘蔗一样有味道;“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说的就是他父亲发奋图强修订《本草》,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及逝世后希望将此书献给朝廷。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一卷《序列·历代诸家本草》中提到“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撰。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终于万历戊寅,稿凡三易。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方八千一百六十。”大意为他说自己写这本书三易其稿,耗时二十七年分为五十二卷,列为十六大部,分为六十类。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李时珍说到“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可见他很多内容是从《证类本草》引用过来的。“时珍所引用者,除旧本外,凡二百七十六家”即还引了二百七十六家各种各样的医籍书目,另外从经史百家里又引了一百多家,即旧本引了一百五十多家,他还在此基础上又引了四百多家,所以全书参考引用八百多家,但实际统计还不止这些。 从《本草纲目》整个格式来看,全书分为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列,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药性基本理论等内容;卷三、卷四主要介绍百病主治,相当于当代药物手册;卷五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即对每味药进行详细的汇总并增补解说。“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部之下分若干类,凡六十类。”即金石为无机水火,水为万物之源,水、火、土等都受到《易经》的影响,把无机物放到最低层;接着是“草、果、菜、木”从低等到高等;接着是“服器、虫、鳞、介、兽、禽”,禽就是会飞的,飞禽走兽,兽即为哺乳动物,人放最后,故此顺序也为由低等到高等。 在草木中往往把同类型列在一起。以芳草划分为例,有芳香性质的即为芳草,其他的如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此外,他还将同类放了一起,如桔梗科的沙参、荠苨、桔梗;伞形科的柴胡、防风、独活;姜科的高良姜、豆蔻。从低等到高等,将同科或同属近缘物种放一起,该分类方法至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来说是一大创举。 值得一提的是李时珍所具有的批判精神、辩证思维。在水银这一矿物,李时珍提到“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即吃后则成残废;“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即作为治病救人的本草著作不可胡乱记载;“水银但不可服食尔”水银是绝对不能服食的,即不能当保健品吃;“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大意为如果拿来治病,那么它好的一面也不能被掩盖。再说下李时珍对钟乳石的记载,“但恐嗜欲者未获其福,而先受其祸也”即偏性这么大的药物怎能乱吃?福还没来祸就先来了。再说灵芝,“芝乃腐朽余气所生”即就像人得了肿瘤或赘瘤一样;“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综合以上可知李时珍很有批判精神,这在当时风气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李时珍也注重实际观察。如在描述五倍子时“五六月有小虫如蚁”即五六月份有很多小虫;“食其汁,老则遗种”,这些虫子吸食汁液,并将虫卵“结小球于叶间”由此可见他观察很详细;“正如蟖之作雀瓮”,就像在给自己造了一个巢;“蜡虫之作蜡子也”,像蜂做巢一样;“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根据描述可知与当今五倍子基本一致。“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在霜降前采收,把虫蒸杀后卖掉;“它树亦有此虫球”,观察了好多种物种都有此虫,这些观察与现代对于虫瘿的认知是很接近的,现代认为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它们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 再如败酱草的记载,“似菘菜叶而狭长,有锯齿,绿色,面深背浅。”其对败酱草的植物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夏秋茎高二、三尺而柔弱,数寸一节。节间生叶,四散如伞。颠顶开白花成簇”,从以上描述可看出李时珍描述的是白花败酱。当然在民间黄花、白花败酱草都是混着用,所以没有对其进行区分。从以上例子可知李时珍的观察可谓是入木三分。 当然他编撰的《本草纲目》也存在问题,例如他在中收录了很多前人的内容,有时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内容进行裁剪,不一定全部按照原文录入,因此也存在不少错误。 参考现今出书的情况可知,在古代印刷设备不像现代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以个人之力要想出如此大的一套书,出这么大一套书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可以说李时珍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李时珍为了出这本书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这也是李时珍另一个伟大之处,当时他为了写这本书,举一家族之力。当时金陵(今南京)是刻书的出版中心,因此他屡次买舟南下,前后去了好多次,但都没人愿意刻此书。后来终于找到一位名叫胡承龙的刻书商,建议李时珍请一位名家写个序。因此他受到启发,去找当时明代著名的文学泰斗王世贞写了个序。 实际上在年他就去找过王世贞,可不巧的是,找王世贞那一天刚好王世贞的师父仙逝,故王世贞没有帮他写。而且王世贞在《弇州续稿·卷十》中留有一段记载称,“李叟维稍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大意为在李时珍先生拜访的时候,自己的师父得道成仙去了;“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元晏先生序”,即李时珍请他写的序。“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即陶弘景为了编撰《本草经集注》推迟升天十年,所以他很想学他师父成仙,明代成仙很盛行,因此他说将写序这样的事就交给晚辈去做吧,所以王世贞年重阳节就没有拿出序。年李时珍觉得自己时日不多,本书迟迟刻不出来,故他心里十分着急,因此他又去找王世贞写序,这次果然没有失望。王世贞在年元宵节终于给他写了一个序,有了这个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得以顺利开刻。 大家可以简单看下该序,“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这句话中借用了很多典故,有兴趣可以查一下;“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这句话中则提到很多名人;“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有天李时珍来到我这个园子,与我共处多日;“予观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他对李时珍的评价甚高说此人长貌相清瘦,但很健谈;李时珍自我介绍说“荆楚鄙人也”,由此可见他很低调;“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年弱多病,但非常喜欢看书;“搜罗百氏”,读书涉猎广泛;所以“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即就是试着写写看,他很低调地讲述了这件事;后来李时珍说了他心中的梦想,是能够写一部不朽之作,即“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王世贞赞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像进了挂满了金谷的园子里一般;“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像到海底龙宫一样;“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可见他对本书的评价十分高。“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这么重要的一本书是帝王都应该收藏的,也是可作为老百姓手中的重宝,谁都应该人手一册。所以该序对《本草纲目》的顺利出版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当然王世贞赞誉也不为过,确实如此。 《本草纲目》的格式可分为“释名、集解、正误”等内容,因此大家阅读《本草纲目》时还是需要注意以下提及的两点问题。 一是“释名”即列举别名,并解释该名的由来。李时珍的才华很高,他对药的名字、演变过程以及什么意思都逐一作出解释。虽然在此之前,陶弘景等人也做过类似工作,但是不像他这样系统。当然李时珍也有解释错误的地方,但就另当别论了。二是“集解”即集录诸家所述之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李时珍虽也引用一些历代本草著作,但主要引用的是《证类本草》。当然与他同时期也有不少有名的本草,例如金元时期的《汤液》、明代的《救荒本草》《本草蒙筌》等等。各种本草书籍,凡是他能看到的都引用了,但引用之后他也有选择性的删减,或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做了浓缩,这也是其被后人诟病之处。“集解”中有也李时珍自己的内容,所以大家要注意,如果看到李时珍引用的内容,就需要去查找原文献进行核实。李时珍自己的内容往往注有“时珍曰”字样。李时珍旁征博引,故《本草纲目》的内容非常丰富。 关于版本有“一祖三系”的说法,下面做下简单介绍。 年在王世贞写完序之后由南京胡承龙开刻,刻印工作一直持续到年,此版本叫金陵本,即为“祖”本。此后翻刻的版本还有江西本及以其为主的各种版本系统,江西本为明万历三十一年由夏良心、张鼎思等修订而来,此为“三系”之一;在夏良心和张鼎思的江西本之后,崇祯十三年又出了杭州钱蔚起的钱本,该版本也为“三系”之一,图做了不少重、改绘;清末合肥张绍棠的张本也为“三系”之一,张本将很多图用《植物名实图考》的图进行了替换。 目前公认最好的版本应该是金陵版,是忠实李时珍本意的,这个版本大家可以看一下。金陵本国内现存2部半,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金陵版本字迹比较清晰,另外上海图书馆也有一部金陵本。 江西本刻印非常精良,下面这张图是当时中医科学院院图书馆纪念李时珍展出时我去拍的照片。 钱蔚起版本的《本草纲目》改正了不少原本的错误,同样也发生一些新的错误。他第一次对《本草纲目》附图进行全面改绘,并请当时最有名的画工、刻工完成,但有的药图失真。 关于《本草纲目》的研究也有很多,谢宗万先生对《本草纲目》中的大部分动植物都做了考证并出了一本书,称《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大家有兴趣可以查看。另外王家葵老师对“一祖三系”当中的四幅图的物种信息及其相互关系等也做了进一步的考订。 前面提到李时珍对资料经常会有舍取或归并等,所以需要查一手文献,但是我们自己可能查起来可能并不是很方便,因为很多版本国内也没有,甚至李时珍用的版本也未必还存在。因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老师牵头做了《本草纲目引文溯源》,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95%以上的引文做了溯源,所以这本书大家看起来就很方便,另外解放初还有一部关于李时珍的电影,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 《本草原始》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明代另一本重要的本草著作《本草原始》。 《本草原始》为明代李中立所著,本书主体内容大部分转自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作者亲自绘制了幅药材图,具有开古代药材图谱之先河的特点。此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和宋代的《图经本草》等,以上书中的图画的都是原植物、原动物,但《本草原始》画的却是生药材,因此本书是非常有特色的。 作者李中立实际是儒者并不是专职医生。在罗文英序中提到,可能是李中立对医药的爱好且画画也不错,因此在他看了药材后便亲手将其画下来。马应龙序记载“宰杞时”即在杞县当官的时候;“年幼而姿敏,多才艺”李中立年幼聪慧且多才多艺;“其医虽不敢谓于古人方驾,而偏至之能,有足取焉。”由此可见李中立不但学儒,而且他又是懂医之人;“所著有《本草原始》”,所以他编著了《本草原始》一书。“李君核其名实,考其性味,辨其形容,定其施治”,大致意思为李中立核实药物的名实,考证药物的性味,辨别药物的形态,并明确其所治疾病;“皆手自书而手自图之”即书中的图全部都是他亲手绘制,所以这本书很有特色。 那么关于本书现存的版本情况呢? 常见的版本有:(1)万历初刻本。该版本浙江图书馆存有一部;另外国家图书馆有该版本的另一微缩胶卷,原书现馆藏于台北的是故宫博物院。以上两个版本内容一致均为万历初刻本。(2)清光绪善成堂本。该版本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线状影印本。(3)人民卫生出版社郑金生点校本。(4)学苑出版社张卫点校本。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此外尚有不少其他版本,例如明崇祯11年戊寅永怀堂本、清代经余堂本等。 这本书在图旁带有图注,并在图后也有专门的图注来补充解说,有丰富的生药鉴定、商品学等内容。大家可以看下上面的图,图中左侧所画熟地黄商品不仅有顶条、中条之分还有大小之分;图中间左侧部分为黄耆,标注了入药特征为“肉白心黄仿佛人参防风“,又注明“多歧劣,八月采根”;图中间右侧部分为菖蒲,图中也有标注,大家有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xt/8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淘米水能不能浇花,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 下一篇文章: 菖蒲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