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日的脚步悄然临近,植物界也随之苏醒,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朱自清先生所描绘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这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的景象中,有一抹独特的紫色格外引人注目,令人难以忽视。紫荆,这一豆科紫荆属的落叶乔木或灌木,源自中国,别称“满条红”与“珊瑚树”。它热爱阳光,展现出了出色的耐寒性,更偏爱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却对积水环境难以适应。其花朵小巧却别有一番韵味,以2-10余朵为一束,紧紧簇拥着枝干绽放,既娇媚又动人。而那瘦劲的枝干与苍虬的姿态,更是为紫荆增添了几分英气。紫荆这一独特的植物,常展现出先花后叶的习性。在嫩枝或幼株上,花与叶或许能同时绽放,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只能欣赏到紫荆的花朵,而叶子则难觅踪迹。它堪称“老茎生花”的典范,花朵主要盛开在老枝和主干上,新生的枝条则鲜有开花。

紫荆花的绽放,总是那么热烈而璀璨,仿佛要将整个枝头都装点得光彩夺目。其紧密相连的花朵,宛如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因此紫荆花成为了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南朝吴钧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关于紫荆的动人故事。在南朝时期,京兆尹田真与他的兄弟田庆、田广在分家时,遭遇了一个难题:院子里那株紫荆花树,花团锦簇,美丽非凡,却不知该如何分配。

兄弟三人商议后,决定将紫荆花树截成三段,每人分得一段。然而,当他们第二天清晨前往砍树时,却发现那株紫荆已经枯萎,花朵凋零,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田真看着这一幕,不禁感叹道:“人不如木也”。

随后,兄弟三人决定重新和睦相处,将家合起来。令人惊奇的是,那株紫荆树似乎也通晓人意,随之恢复了生机,重新变得花繁叶茂,生机勃勃。紫荆花形态独特,单朵花宛如一只精致的蜂鸟,而其叶片也颇具匠心,每一片都呈现出心形。不仅如此,紫荆还具有深厚的药用价值,其皮、果、木、花均可入药,但需注意的是,其种子含有毒素。此外,紫荆的木材坚硬耐用,常被用于制作家具和建筑。谈及紫荆,我们不得不提及其与香港的深厚渊源。97年香港回归后,紫荆花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香港的象征。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种被誉为香港区花的植物,其真正的学名是红花羊蹄甲,亦被称为洋紫荆。它属于豆科、羊蹄甲属,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其图案是否与香港区徽、区旗上的图案颇为相似?关于其命名,为何选择紫荆花而非洋紫荆,背后蕴含着一段深意。在历经一百五十多年的西方殖民后,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怀抱,因此在新时代的命名中,人们希望摒弃带有“洋”字的称谓。而红花羊蹄甲的学名稍显拗口,经过考量,最终确定了紫荆花的名字。紫荆虽非香港的区花,却与清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史料记载,年除夕,清华中等科的学生们报名参加了校内演剧竞赛,以《紫荆魂》为中文名演绎了莎士比亚的戏剧《MuchAdoaboutNothing》,并荣获优胜奖。这一事件对清华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紫荆魂》在清华大学的校园活动中至今仍被反复上演。此外,清华大学的校色为紫色,这恰恰与紫荆花的紫红花色相契合。紫色融合了红色与蓝色的精髓,红色代表中国,蓝色象征西方,这一色彩选择不仅体现了清华的中西合璧办学理念,更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紫荆花盛开时,常以成簇的形式出现,单朵花聚集成团,共同装点出一束束绚烂的花枝。一株紫荆树,便是由成百上千束这样的花枝汇聚而成,显得分外壮观。这种盛景,恰如清华学子的团结与奋进,共同铸就了清华的精神风貌。因此,紫荆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象征着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与清华学子的风采紧密相连。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清华大学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校庆日暨校友返校日。而此时,恰逢紫荆花绽放的最美时节,满园的紫荆花如同迎接远客般,热烈而绚烂。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有多项以“紫荆”命名的项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紫荆学生公寓。该公寓不仅规模宏大,占地广阔,更以其3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和名学生的容纳量,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学生公寓。写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儿子小时候所上的“紫荆花幼儿园”,它坐落于紫荆花社区内。那个社区和幼儿园是在年建立的,那时小区内就已广泛种植了紫荆花,但它们都是我今日所介绍的这种紫荆,与香港的区花并无直接关联。实际上,洋紫荆主要生长在我国香港地区,以及广东和广西等地。这种紫荆在华南地区颇为常见,热带地区也有广泛栽培,但在我们华东地区却难得一见。因此,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紫荆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香港紫荆是有所区别的。大家务必留意这个花卉常识,避免混淆。南方的朋友们可能会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jz/1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