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甲定的风景大地与生命的杰作
白癜风怎么得的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在距独山县城东北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古朴神奇,风光旖旎的森林区,那就是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那片森林总面积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部分针阔混交林以及人工经济林。如油桐、雷竹林,与油桃园、布朗李园、黄花梨园等水果园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由于该地处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又以喀斯特槽谷地貌为主,峰高谷深,地势险要。 第一次去紫林山,我并不知道那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一名地方领导听说我曾经饲养过竹鼠,对竹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技术方面有一些经验,而那里也有不少群众想养竹鼠,也是繁殖技术成问题,发展缓慢,就把我请去看看。走完大道后,进入了林区公路,坐在车上七弯八拐的,我只能紧紧地抓做把手,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抛出车外。随着向森林深处开进,时而是直插云霄的奇峰,时而是险峻幽深的峡谷,那些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让人叹为观止。我完全忘记了恐惧,也忘记了我此行来的目的,几次要求司机停车看景。正值四月,春寒未退尽,却看到温山遍野怒放的杜鹃花,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交相辉映。花瓣上那晶莹的水珠若集若滴,动感分明。这一幅幅景观已深深地将我吸引,完全忘记了路途的辛劳和尘世的繁嚣。对这些景色已熟视无睹的司机和陪同,也在我的感染下啧啧称奇,不时拿着手机照起相来,脸上透出无尽的骄傲与自豪。为了赶时间,他们一边催促我上车,一边承诺待我有了时间,一定陪我好好看看他们美丽的山野风景,并不时给我介绍当地众多的新奇。上车后才发现,时间飞逝,我们已经在路旁耽搁了一个多小时,腹中响起了“咕噜噜”的饥饿之声。 中午我们来到一座水族村寨,村寨的规模不大,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村寨后山上有一片茶园,据说那里产的茶自古以来就是贡品,叫什么“独山毛尖”。这里的人们长年靠种地、种茶为生,只在近两年才开始考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特种养殖。整个寨子清一色的瓦顶木楼,炊烟袅袅,雾气腾腾,若不是家家门前那显眼的卫星地面接收天线透出现代气息,那份古朴会让人如醉如痴,欲道欲仙。水族的木楼相传是源于古越人的“巢居”,大多为六排五柱五空式,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基础用当地的石头砌成,依山就势,房架则选上好的杉、松木做原料,以凿、榫为衔接,不用铁钉,屋顶覆盖当地产的小青瓦,别具一格。寨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没膝的无领长衫,别致的花腰带,闪亮的银颈圈,白色的头巾特别显眼。她们一边做着手里的活,一边唱着古老的民歌,抑扬顿挫,余音袅袅。看到我这个外人的到来,紧张羞涩地跑开了。这里的村民很好客,中午的菜除了有鸡有鸭外,野菜、蘑菇算是一大特色。各色野菜汇聚一蓝,虽说都是涮火锅,但不同种类却要求火候不一,有些菜要煮熟透才好吃,而有些菜煮熟了就难吃了,只能一烫就吃,甚是考究。当地的米酒可谓“后发治人”,喝的时候甜滋滋的,听着那情意绵绵的敬酒歌,看着当地人的热情劲,我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当我跟着当地人豪迈地用小碗干时,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烂醉如泥。 由于对那里的景色总是念念不忘,便有了我第二次的行程。这一次我没有惊动当地领导,只作为一名纯粹的游客进去欣赏那奇妙的自然风光。六月底的贵州已经进入了盛夏,即使是在独山也热气腾腾。在进入林区的中巴车上听着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但我却一个字也听不懂。对于我这样一个相对怪异装束的人,人们也没有太多的诧异。但得知我是慕名而来时,几个人兴奋地向我介绍起了这里的风景和历史,“独山花灯”、“水族吊脚楼”、“独山毛尖茶”、“独山盐酸”等等,他们都知根知底,还向我介绍了他们为之骄傲的莫友芝。在我佩服他们知识渊博时,他们骄傲地告诉我,晚清名儒莫有芝在这里结草为屋,创建了“影山草堂”,与乡邻们分享他的藏书,写下了大量作品。莫友芝藏书活动以及目录学成就对后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大藏书家。现在的奎文阁就是最好的见证。车上的几位莫姓人还声称与莫友芝属同门,那神情就象是自己就是莫友芝。车子绕着弯向山上爬,凉爽的风渐渐驱走了署气。又将我带回了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相分明的紫林山。 听当地老乡说,这里野生动物非常丰富,竹鼠、野鸡、画眉鸟、寿带鸟、红嘴相思鸟等随处可见,还有大鲵、猕猴、黑熊、灵猫、林麝、斑羚、毛冠鹿、红腹锦鸡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呢。当我走进谷底的森林时,听到了山上鸟鸣叠起,还在林沿看到了红腹锦鸡。那金黄闪亮的羽毛,那矫健的体态,美丽而高贵。水沟边传来不合时宜的蛙声,就象是在向同类报警。那马尾树的花絮,成了野生动物喜爱的食物仓库。美丽的红翅槭在林中格外耀人眼目,分外妖娆。还看到了不少的茶花、含笑、三角枫、五角枫、鸡爪槭、蔷薇、凤仙花等植物,这些植物或可观花、或可观叶、或可观果,可以想象不同季节景色各异。这么多年我在茂兰保护区工作,耳濡目染,我也能认识不少的动植物种类,但在这里我开始为难,尽管这里距茂兰保护区直线距离仅一百公里内,但由于这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植物种类与茂兰也有不小的差异,许多种类我都无法叫出名字。 沿曹里沟往上爬,越往上越滑,石壁上居然开始出现了潺潺的流水。在岩石上、树木下总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绿地毯。柔柔的,湿湿的,像菜芽,更像绿色的海棉。后来我知道了那叫泥炭藓,是一种典型的湿地植物,含水性能很好,可以保存超过自身重量20多倍的水,而且还是一座制水的机器,它能将空气中的水分聚集在身体里,变成小水滴。若干小水滴也许就能汇成小溪。在接近山顶处,那泥炭藓更是连成了一整片,形成了泥炭沼泽。脚下已经没法正常行走,敷上了一层厚厚的黑泥。 爬过一道险峻陡峭的山脊,穿过一小片农地,看到一块巨大的怪石,近看好似一朵巨型平菇,远观更如一枚朝天大印。这一画面我似曾相识,急速收寻记忆中的点滴,想起来了,那是在年昆明世博会贵州展区看到过,当时认为是梵净山的蘑菇石,还以为是造型失真呢,原来是这里的景观。因其形状酷似一枚倒立的大印,当地人把它叫“翻天印”。其“印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平滑巨石,有10平方米左右,厚度约2米,中间有个0.2米直径小孔。“印把子”分别由九层2个立方的岩石叠成,并形成约9米高的矩型石柱,倒托“印面”,联成上体,奇绝壮观。翻天印两侧,刀削般的山崖下是数百米的深谷,隐约可见在谷底流淌清澈透亮的河水。远处层峦嶂,群山巍峨,身后是千亩农田和宽大密集的甲定村大寨子。站在“大印”旁,观景起意,浮想联篇,婉若乘坐一艘巨型客轮,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劈波斩浪,冲向远方。 在这里野生动物出入频繁,奇峰耸立,幽谷纵横,泉瀑奔涌,飞云荡雾,竹林婆娑,古木参天。既有江南山峰之奇秀,又具塞北岭岳之雄伟。春天繁华似锦,夏日绿树成荫,秋季花果飘香,冬雪冰清玉洁。四时有异,景致无穷。都说“夜郎无闭草,遍地都是宝”。这里的药材种类也很丰富,什么板蓝根、马鞍羊蹄甲、接骨莲、飞龙掌血等等,随处可见。当地水族群众还知道有不少神奇的药物呢,什么五根豆、风流草,传说中的功效神而又神。从山上到谷底,每走一小段路,植物组成就各不相同,乔木、灌木,草本、藤本,错落有致。这里是植物王国、动物世界,奇花异草弥漫山谷,珍稀动物栖息林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乐其乐融融。 如今的去甲定的公路已经变成了宽广的柏油路,山还是那座山,雾还是那层雾,只是道路上已少有了尘土。山顶人家还是那么悠闲,除了出门打工的年轻人,村子里的人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看电视,串串邻居,喝喝小酒,吹吹牛皮。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压力,原本种植粮食的水田里,全部都种上了泥炭藓。这东西不用怎么管理,不用农药化肥,一次种植,就可长期采集。种得好的,每亩收入可达万元。加上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或多或少会给当地带来收益。难怪他们的生活能如此悠闲,笑容会如此惬意。 我在想,保护区,其实就应该引导原住民,利用生态环境,快步走向富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jz/5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这草叫黄鹌菜,曾被农民当害草锄掉,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