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彭德怀派人接黄公略遗孀进京,
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921/4478491.html 年,三个生意人小心翼翼地通过了国民党检查点后,进入到湖南湘乡地界,在那里他们没做停顿,径直奔一户名为贺根良的人家而去,来到门前叩门后,三人立于门前等待主人开门时,时不时的四处张望,紧张的神情浮于脸上。 主人开门以后,三个人进入院子之中,与主人略作交流后,便从房中走出一对母女来,当三人见到这对母女后,紧张的神情明显消失不少,脸上逐渐浮现出欣喜之色。 这对母女正是他们三人此行要寻找的目标,母亲名叫刘玉英,女儿名叫黄岁新。刘玉英是黄公略的遗孀,此时带着女儿暂住在姐夫贺根良家中。找她的三个人分别是负责湘乡一带的地下党员黄定平、地下党外围人员袁道坤以及黄定平的亲叔叔黄祖培。 黄公略生前与彭德怀是交情极深的好朋友,此次三人急冲冲地来接刘玉英母女进京,就是奉了彭德怀之命,但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波前来寻找刘玉英的人,之前数次来寻找的人都没能如愿,直到这次才顺利找到刘玉英,所以黄定平三人极为喜悦。 黄定平等人向刘玉英说明此次前来的目的后,刘玉英却没同意立即出发的要求,她想去一趟高模冲老屋取点东西,才肯出发。黄定平的叔叔黄祖培答应了她的要求,但同时也表示,希望她能尽快收拾好东西,不要耽搁了时间,以免夜长梦多。 其实,黄定平三人火急火燎地要带着刘玉英母女离开是有原因的,当时湖南虽然已经解放,但湘乡还属于敌占区,经常与敌人打交道的他们找到,越是黎明前的黑暗越恐怖,他们自己虽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护送刘玉英母女顺利抵达北京的任务他们却不敢冒丝毫风险。 刘玉英作为黄公略的遗孀,自然也有几分见识,对于当时的情况她非常了解,只不过,在高模冲老屋的东西对她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取来随身携带,哪怕是无法前往北京,她也在所不惜。 刘玉英一行五人连夜来到高模冲老屋,刘玉英直奔屋后的一块菜地走去,不一会儿,刘玉英手里捧着一个破旧的菜坛子走向了几个人,菜坛子上还有新鲜的泥土,明显是刘玉英刚刚从土里将它刨出来。 就在众人都好奇菜坛子里究竟有什么的时候,刘玉英用沾满了泥土的双手将菜坛子的封口小心翼翼地地打开,伸手进入菜坛子中,再拿出来时,手里已经多了两个泛黄的信封,其中一封信地落款处为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另一封信的落款处则写着“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的名字。 除了两封信以外,刘玉英还拿出来一张受损非常严重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已经发黄,而且下半部分已经破烂了,但刘玉英对这张照片却非常爱惜,即便是拿在手中也稍微用力,生怕一用力照片就要损坏一样。 照片内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身着军装,英俊潇洒,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刘玉英的丈夫黄公略。刘玉英只扫了一眼照片中的黄公略,便赶紧将两个信封和照片重新放入菜坛内紧紧抱住,她的眼中已经噙满了泪花。 刘玉英与丈夫的感情很深厚,刘玉英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亲刘长生是清末的秀才,很有学问,黄公略的父亲同样饱读诗书,曾在乡里做过私塾先生。刘玉英嫁给黄公略,当时在十里八乡也是一段佳话,两个带着书香的金童玉女走在一起,不知道让多少年轻人羡慕。 黄公略素来胸怀大志,自幼好打抱不平,深知百姓疾苦,黄公略这个名字便是他有感于张良受教圯上老人黄石公而起,他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够像张良一样,辅佐刘邦赢得天下。 年,黄公略誓做“天下大勇者”,投笔从戎,放弃了稳定的乡村塾师的职业,毅然加入湘军。也正是在湘军的这段时期,黄公略结识他一生的好友彭德怀。 此后,黄公略加入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为了革命舍生忘死。自古以来沙场都是男人拼杀的地方,女人一般都留在后方,刘玉英也是如此,为了不给黄公略添麻烦,她强忍着对黄公略的思念,留在家乡侍奉公婆。 年,刘玉英再也忍受不了相思之苦,孤身一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湘鄂赣苏区,陪伴在黄公略的左右。 刘玉英虽然是黄公略的夫人,但她却没有一点架子,平时在部队里给战士们缝缝补补,有战事了就到卫生部帮忙照顾伤病。黄公略当时在部队任军长,平日里公务繁忙,常常是数日都看不到人影,但只有黄公略得空了,就会去陪伴妻子刘玉英。 每次这个时候,苏区的大姐们就会取笑黄军长,说他“恋媳妇”,黄公略则总是对大姐们报以微笑,从不反驳,刘玉英则觉得很难为情,往往都羞红了脸。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那段时间也是刘玉英与黄公略一生中最甜蜜的回忆。 后来,刘玉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黄公略知道自己即将当爸爸后,开心地不得了,从来都不饮酒的黄军长,那一天愣是叫来警卫员,让他弄来了二两白酒,又张罗了几个小菜,那顿饭他几乎是哼着歌吃完的,心里就别提多美了。 黄公略与妻子刘玉英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夫妻二人商量着,孩子将来出世以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名字都叫“岁新”,夫妻二人的想法,其实也是当时所有百姓的想法,他们的盼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岁岁年年都能迎接新日子。 黄公略夫妻二人相处数月后,革命形势在此时发生重大变化,山雨欲来风满楼,黄公略为了妻子的安全,决定送她回老家暂时生活一段时间,在临别前夜,黄公略特意嘱咐刘玉英,未来孩子出生了,无论环境如何,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读书,未来能用得上。 次日天明,因为战事吃紧,黄公略一早便急匆匆地去忙军务了,甚至都没来得及送妻子一程,刘玉英虽然感到失落,但并没有抱怨,因为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她已经过了太久太久,这段时间和丈夫一起生活,她已经倍感满足。 只不过,她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她在房间内一边收拾屋子,一边收拾自己的行李时,已是泪流满面,她多希望自己可以永远和丈夫在一起生活啊,一个妻子如此简单的期望,她却无法达到了。 最后,刘玉英默默地拿起了一张丈夫在军校时期的照片放在贴身的衣兜里,以解对丈夫的思念。但她没想到的是,此次他们夫妻二人的离别,竟然是诀别,那张她随手拿走的照片,也成了她对丈夫唯一的念想。 刘玉英回到湘乡老家后,生活重新归于平淡,与普通的村妇一样,每天除了带孩子就是劳作,虽然生活中的吃了不少苦,但让她欣慰的是,小岁新年纪虽然不大,但懂事的很早,总是跟在刘玉英身后,时常帮着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随着公公的年龄不断增大,身体状态每况愈下,直到再也无法支撑他到私塾教书,如此一来,收入本就不丰厚的家里,又少了一大笔生活来源,刘玉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身为书香门第的小姐,也不得不拿起锄头下地干起粗活来。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令刘玉英极不适应,她原本是出入坐轿子的小姐,而且裹了小脚,在下地劳动的时候非常不方便,但她知道,自己的男人在军队里干的是解救天下黎民的大事,家里的这点柴米油盐不应该成为他的拖累,刘玉英咬牙坚持劳动,维持着整个家的运转。 生活虽然艰难,但刘玉英坚持不肯荒废了女儿黄岁新的学业,哪怕不吃饭,她也要省出学费来,供她读书。刘玉英说:“你还没出生时,你爹就再三嘱咐,一定要让你读书,若因为贫困让你辍学,以后你爹要怪我了。” 黄岁新固然懂事,刘玉英固然坚强,但女人为母则刚,为妻却没那么坚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刘玉英也会觉得委屈,对丈夫黄公略的思念也更加强烈,她始终想不明白,丈夫为什么连一封家书也不寄不回来呢?难道…… 每当想到此处,她就不敢再想下去,尽量安慰自己,他就是军务太忙了,才没时间来信而已,而没有消息,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消息呢?她虽然这样安慰自己,但她心里却一直都盼望着,希望有一天,黄公略突然就出现在家门口,对她喊一声“玉英”,再好好抱一抱未曾见过面的爱女。 遗憾的是,黄公略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在家门口了,当初黄公略与怀有身孕的妻子分别后,红6军改称红3军,黄公略仍任军长。恰逢毛泽东率红4军、红12军来到赣西南地区,黄公略率红3军与之合并为红一军团,并接受了毛泽东和朱德指挥,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带领下,继续与敌人进行“反围剿”斗争。 黄公略坚守初心,践行誓做“天下大勇者”的誓言,在战斗中建功无数,名声也随之不断升高,国民党提及红军时,往往将他的名字与苏区的军事首领们放在一起,并称为“朱毛彭黄”。 黄公略在赣西南建立了广大苏区,令毛主席极为赞赏,挥笔写就《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一词,其中的“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表达了对黄公略功绩的高度肯定。 在龙冈战役中,黄公略率领红3军负责正面进攻,在整个强攻的过程中,黄公略亲冒矢石,坚持在第一线指挥作战,令战士们士气大振,一举赢得龙冈战役的胜利,并活捉了敌将张辉瓒。 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豪迈地写道:“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在毛泽东正确指挥下,黄公略从老猎户那里打听到了一条隐蔽近路,率领红3军不畏艰险,翻山越岭,登上悬崖,赶在国民党公秉藩师之前抵达中洞,对敌人进行了一场漂亮的伏击。 在伏击战斗打响的时候,黄公略率部居高临下,猛打猛冲,犹如神兵天降,令敌人措手不及,取得一场大胜。毛泽东直呼黄公略为“飞将军”,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一词中写下这样的句子:“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年,蒋介石连遭重创,恼羞成怒,随即发起第三次“围剿”,黄公略在与敌人作战时,率部向敌人飞机射击,以掩护七师将士隐蔽时,不幸被敌人的飞机扫射击中三弹,黄公略顿时倒在血泊当中,虽然及时送到后方进行抢救,但由于失血过多,最终壮烈牺牲。 噩耗传至毛泽东耳中,毛泽东无比悲痛,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暨黄公略军长追悼大会上,挥笔写就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年仅33岁的黄公略,壮志未酬,带着无尽的遗憾牺牲了。黄公略临终前,无限卷帘地对战友说:“就把我埋在东固吧,我喜欢这里的山和水……” 然而,留在湘乡老家的刘玉英,对丈夫牺牲一事却毫不知情,还一直守着那张照片,期盼着黄公略能有一天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直到年,刘玉英才得知丈夫已经牺牲的消息,距离黄公略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多,这8年多的时间里,刘玉英思念若是水,恐怕早已成了汪洋吧。 黄公略牺牲以后,毛泽东一直对刘玉英和黄岁新母女二人十分惦念,并多次派人到湖南湘乡桂花树高模冲打探寻找,却始终没有收获。 年,徐特立与王凌波因为工作需要来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毛泽东知道后,再次记起黄公略的遗孀,便委托她们二人再次寻找刘玉英母女。已经抵达衡阳的徐特立得知情况后,立即写一封信寄给刘玉英,邀请她带着女儿到衡阳见面。 刘玉英接到徐特立的来信后,激动万分,这是她接到的来自党的第二封信,第一封是前不久周恩来给她写的一封信,在两封信中,刘玉英感受到了党对她的惦念与关怀,含着泪将两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为了不让黄公略的战友们挂念,她决定赴约报个平安,刘玉英本想带着女儿一同前往,怎奈婆婆说什么也不肯,她害怕娘俩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了。刘玉英体谅婆婆,没有坚持带黄岁新一同离开。由于她裹了小脚,无法长途跋涉,托人雇了一顶轿子,这才动身前往衡阳赴约。 素来坚强的刘玉英,在衡阳见到徐老后,再也忍不住心中多年的委屈,向徐老讲述这么多年的生活情况时,几度泣不成声,令人心酸。徐特立本想此次见面后,就将刘玉英和黄岁新,以及她的婆婆一同送往延安,但黄岁新此次没来,婆婆又不愿离开老家,徐特立只好作罢,临别时,叮嘱刘玉英,一定要教养好女儿,等革命胜利了,就来接她。刘玉英含泪点头称是,随后回到湘乡老家居住,这一过,又是十年。 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国民党军退守衡阳、宝庆一带,企图阻止解放军继续南下。胜利在望之时,在京开会的彭德怀却有些担心,万一国民党军在失败之前杀害我党干部家属怎么办?这种事情他们之前可没少干。 彭德怀最担心的人,当属黄公略遗孀刘玉英了,黄公略牺牲前那可是他最好的战友兼朋友,想到此处,彭德怀不肯再拖延片刻,趁着会议的间隙时间,亲自给侄子彭起超打了一个电话,命他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前往湖南湘乡,寻找黄公略的遗孀刘玉英,以及女儿黄岁新。 刘玉英的外孙张忠先生,后来在采访中提到,当时的外婆身处白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甚至都不敢哭,更不敢将信和照片示人,她怕会有危险…… 根据张忠先生的回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刘玉英为什么要将那两封信以及丈夫的照片放在菜坛子中并深埋地下了,那是她难以割舍又不敢多看一眼的珍贵物品啊! 彭起超最了解彭德怀的脾气,得令以后,没有丝毫耽搁,简单地收拾下行李便动身前往湘南寻找刘玉英母女。彭起超随四野抵达长沙后,立刻向十二兵团司令员肖劲光以及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汇报情况,请求赶往湘乡寻找黄公略妻女。 二人同意后,又另派一名战士和一名干部随同彭起超一起前往,三人打扮成商人模样,进入湘乡找人,遗憾的是,他们虽然找到了黄公略的家,但家中却空无一人,打探之下得知了刘玉英母女还活着的消息,这才放下心来,由于当时国民党在当地的盘查非常严,彭起超等三人又不是本地人,不敢在不知情的情况胡乱打听,以免误打误撞遇到汉奸,最终只能遗憾的暂时退了回去。 彭起超虽然暂时离开,但彭德怀寻找黄公略妻女的命令仍然继续执行,彭起超回京后,肖劲光、王首道接过任务,继续寻找黄公略的妻女。二人商议后,总结了之前寻找失败的经验,准备先找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地下党同志了解情况。 他们先联系了湖南省地下党工委书记周礼,得知湘乡县工委副书记胡开炯对黄公略遗孀的情况比较了解后,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了当时驻扎在湘潭的四十九军军长钟伟,钟伟火速与胡开炯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后,胡开炯欣然允诺,他将黄定平推荐给钟伟军长,钟伟军长了解了黄定平负责黄公略家乡一带地下党工作后,决定命他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随后,黄定平找来亲叔黄祖培以及地下党外围人员袁道坤,三人一同扮成商人模样,进入湘乡,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那一幕。 黄定平三人陪刘玉英母女连夜取来重要的菜坛子以后,他们依然处于危险之中,如何安全护送黄公略妻女安全离开湘乡,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刘玉英母女在三人的护送下,一路经历艰难险阻,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进入湘潭地界。 刘玉英一行五人进入湘潭时又遇到了点麻烦,当时驻扎在湘潭的是四野的四十九军,但负责盘查的解放军战士不认识他们,不肯放行。好在刘玉英的菜坛子中有周恩来当年的信函,又有黄公略的照片,拿给解放军战士过目后,刘玉英一行人这才顺利进入湘潭。 刘玉英抵达湘潭以后,四十九军军长钟伟亲自接见了她,并将刘玉英母女抵达湘潭的消息报告给肖劲光司令员,刘玉英母女当晚在湘潭休息一夜,次日,钟伟军长给他们派了一辆吉普车,继续由黄定平护送,前往长沙。 刘玉英母女二人顺利抵达长沙后,被安排在了交际处,也就是今天的湘江宾馆。在那里,刘玉英母女受到了肖劲光、王首道等领导的热烈欢迎,并安排了一场便宴招待了她们。 在席间,众人边吃边聊,王首道曾与黄公略一起在湘鄂赣边共同战斗过,是共患难过的战友。此时王首道见到黄公略的遗孀和爱女,不禁想起了曾经与黄公略一起战斗时的往事,随着他的娓娓道来,刘玉英心中对黄公略的思念一下子被牵动了,眼中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如断线珠子一般散落下来。 餐毕,刘玉英母女因为走得匆忙,身边缺少日常的用品,王首道她们去买一些新的来用,过惯了苦日子的刘玉英却说什么也不肯,她说:“找到了亲人,比什么都好。”刘玉英的话,令王首道十分感动,但他坚持派人带着她们母女二人去购买一些过冬的衣服和日用品。 刘玉英固然是希望能省则省,但王首道毕竟见多识广,考虑的更加全面,当时的天气已经逐渐转冷,刘玉英母女马上又要前往北京,长沙到北京的旅途遥远,如果缺少御寒的衣物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怎么能行? 秘书刘玉佳带上她们娘俩去国货陈列馆购物,但刘玉英却始终什么也不肯要,这可急坏了刘玉佳,对刘玉英说:“您这也不要,那也不要,我回去怎么跟首长交代呀?”刘玉英过惯了苦日子,什么也不肯买,但她又担心刘玉英无法交差,思来想去,最后买了一杆青铜水烟袋和几包福建出产的烟丝。 肖劲光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说道:“不要经过她的同意了,想想她们需要什么,直接买来就是了。” 刘玉英母女二人在长沙暂住时,肖劲光司令员亲自给中央打了电话,将刘玉英母女的情况汇报了上去,并准备将她们安全护送进京。 彼时的交通情况远不如今天,刘玉英母女的安全是此行的第一考虑,谁来陪同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来打算让黄定平继续护送她们进京,但黄定平身为地下党,手里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需要他去办,此去北京路途遥远,时间也长,他实在是走不开。最终,派了黄公略的族侄黄黄新庭陪送去北京。 刘玉英母女刚到北京三天,公务繁重的彭德怀就急不可待的抽时间见了她们,刚一见面,彭德怀就对黄岁新说:“小同志,到了北京就和到家了一样,有什么需求就和伯伯说。”彭德怀的一句“小同志”,让黄岁新本来还有的担心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反而觉得心里很暖和。 从那以后,“小同志”就成为彭德怀对黄岁新的爱称了,不仅照顾她的生活,而且经常给她送去学习资料,给她提供读书的机会。 年,彭德怀奉命入朝指挥作战,临行前在北京饭店再次接见了黄岁新和刘玉英,刘玉英对彭德怀的情况很了解,就对彭德怀说:“就让岁新给您做女儿吧!”彭德怀闻言深受感动,笑着对刘玉英说道:“你有一个女儿,哪舍得哟,做我半个女儿吧。” 彭德怀说完,对黄岁新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是革命的后代,现在党和人民送你上学,你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啊!” 年,黄岁新考上平原农学院,虽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她却不愿意离京,找到彭德怀闹情绪,彭德怀安慰她说:“想北京就来玩,这里是你的家嘛。”当时朱德正好也在场,作为她的长辈,对她说道:“革命的后代要服从组织分配,可不能闹情绪呵!” 黄岁新听了两位长辈的话,自己也想通了,愉快地服从了分配。彭德怀还自掏腰包给了她40块钱,告诉她现在国家困难,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可见,彭德怀对黄岁新的宠爱,与亲女儿并无二致,他也一直都以对女儿的爱来爱护黄岁新,以这样的方式来抚养烈士遗孤,他会经常关照黄公略的遗孀刘玉英,给了她们一个安定的生活。 有彭德怀在,黄岁新的未来也就有了依靠,但长期在苦难中坚持生活的刘玉英,身体却再也坚持不住了,年,刘玉英去世。一生坚守爱情,守着一张照片度过了余生,她至死也未改嫁,完成了对丈夫的承诺,又坚持让黄岁新读书,完成了令女儿成才的承诺,完成这一切后,苦累了一辈子的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黄岁新毕业以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她在彭德怀等人的关怀下长大,是黄公略的女儿,更是党的女儿,她一生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靠着其他人的描述在脑海中勾勒父亲一颦一笑。 年,黄岁新依然没能寻找到父亲的遗体,她在父亲牺牲的地方,捧回了三捧黄土,埋在了八宝山陵园,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 黄公略,为了救国救民毅然投笔从戎,军旅生涯建功无数,被毛主席赞为“飞将军”,他虽然过早地牺牲了,但他甘心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们后人应该永远铭记。黄公略的遗孀刘玉英,用一生谱写了属于军属的赞歌,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苦难时期的家庭,她用弱不禁风的身躯,坚守了自己的承诺,用20余年的守望,讲述着可歌可泣的长情。 柴东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jz/8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上周,红网共有位网友的投诉举报获得
- 下一篇文章: 湖南5名干部被ldquo双开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