荜澄茄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

别名:澄茄、毗陵茄子、山胡椒。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荜澄或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果实,其根为豆豉姜亦供药用,多为野生。

原形态:

①荜澄茄

常绿攀援性藤本,茎长约6米。叶互生;叶片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斜心脏形,全缘,两面均光滑无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成单生的穗状花序,长约10厘米;花小,白色,无花被。核果球形,直径约5毫米,黑褐色。果期8~9月。

分布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印度、西印度群岛等地。

②山鸡椒,又名:山苍树、香叶、山番椒、山姜子、野胡椒、香柴子、香粉树、粉果木、过山香、土澄茄、满山香、木香子、木筑子皮。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5米,除嫩枝嫩叶有绢毛外,其它部分无毛。枝叶芳香。叶互生,纸质,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叶柄纤细,长10~20毫米。花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束生,总苞片4,黄白色,有缘毛;每1花序有花4~6朵;雄花直径约3毫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雄蕊9,排列成三轮,中央有小椭圆形的退化雌蕊;雌花直径约2毫米,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4~6毫米,黑色。种子有脊棱。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于灌丛、疏林或林中路旁、水边。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状鉴别:

1、荜澄茄:未成熟的干燥核果,上部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棕黑色,有网状皱纹,顶端有突起柱头遗迹。基部果皮延长,形成细直的假果柄,长3~7毫米,直径约会1毫米,表面有纵皱纹。外果皮与中果皮稍柔软。内果皮薄而脆。内含未成熟的种子1粒,黄棕色,富油性,气强烈方向,味苦。

2、山鸡椒:成熟的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外表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细的网状皱纹。果基部有残留的小型宿萼,具6齿,下连细长的果柄。多已脱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软多油,内果皮薄而脆。内含种子1粒,子叶2片,黄棕色,富油质,胚根细小。气芳香如老姜,味稍辛辣而微苦。

以上两种,均以干身,个大,气味稍厚,有油质,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

荜澄茄果实含挥发油10%~18%,荜澄茄素2.5%,树脂3%、色素7%、荜澄茄1.7%、脂肪油1.5%、淀粉1.8%。挥发油主要成分为A-香桧烯约33%。果实中尚含荜澄茄内脂。陈久品中并含荜澄茄脑。

山鸡椒果是含挥发油约5%、脂肪油40%。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醛,甲基庚烯酮以及少量柠檬烯和芳香醇。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1.3%,其中谷甾醇占3.5%。

山鸡椒叶含柠檬醛、挥发油、芳樟醇等;树皮含生物碱、柠檬醛,但不含香茅醛。

炮制:拣去杂质,摘去果柄,洗净,晒干。《雷公炮炙论》:凡使荜澄茄,采得后,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从已至酉出,细杵任用。

性味:辛、温。

归经:脾;肾;胃;膀胱经

功能:温暖脾肾,健胃消食。

主治:主胃寒呕逆;脘腹胀满冷痛;肠鸣泄泻;寒疝腹痛;寒湿小便淋沥浑浊

临床应用:

荜澄茄暖脾肾,下冷气功专,对疗肾气及膀胱冷气之功,少类于花椒;治阴逆下气塞,少类于吴茱萸。本品以温为补,洵属外伤于寒及内虚为寒之对药。

治噎膈反胃,可与白豆蔻配伍;与高良姜配伍,可治寒呃;与薄荷叶、荆芥等配伍,可治鼻塞不通;与荜澄配伍,可治牙痛。

此外,临床常用荜澄茄粉末单服,对治疗阿米巴痢疾有效率90%以上。

使用注意:阴虚血分有热,发热咳嗽者忌用。

用量:内服:煎汤,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擦牙或搐鼻。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荜澄茄的功效

1、温中散寒

用于寒湿伤脾之泄泻,症见泄泻稀薄多水,腹冷痛,肠鸣,食少,甚者恶心呕吐,肢冷身倦,可与吴茱萸、炮姜、苍术、川椒、陈皮、半夏、生姜同用。

2、行气止痛

(1)用于胃寒疼痛、呕吐哕逆、食欲不振,可与吴茱萸、广木香、半夏、陈皮等同用。

(2)用于寒疝腹痛,症见痛势急暴,冷则加重,得暖痛减,四肢厥冷,可与吴茱萸、香附同用。

(3)用于下焦虚寒、膀胱冷气、小便频数,可与乌药、芡实、小茴香等同用。

3、健胃消食

用于宿食停滞之腹胀,症见腹满胀痛,嗳腐吞酸,大便泄泻,臭如败卵,可用本品下气消食。

荜澄茄的作用

1、对平滑肌的作用

荜澄茄油能松弛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增加豚鼠离体肺灌流量,对豚鼠吸入致痉剂所致药物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对小鼠有祛痰作用,均以含柠檬醛部分比去醛部分作用强。另荜澄茄油中的香叶醇、芳樟醇、香茅醛、樟脑等成分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平喘作用。

2、抑菌作用

荜澄茄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年周勇等报道,荜澄茄挥发油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其主要成份为柠檬醛。

其抗真菌作用有下列特点:2.1.抗真菌作用强。

(1)广谱抗霉剂对9种一般霉菌及3种致病真菌均有抗菌效果。

(2)为杀真菌作用,而不是抑菌作用。

(3)毒性低根据荜澄茄挥发油半数致死量为3.25±0.2ml/kg,按生药计算相当65±4g/kg,与抗真菌有效剂量相比其毒性是很低的。年涂新义等报道,荜澄茄油及其4种提取物对9种霉菌菌株进行抑霉菌试验,结果表明有一定抑霉菌作用。

3、对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荜澄茄油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有抑制作用,能保护豚鼠过敏性休克和抑制豚鼠离体回肠过敏性收缩。

4、荜澄茄油及其滴丸的抗缺氧作用

年付守廷等报道,荜澄茄油及其滴丸能明显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荜澄茄油亦能延长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的小白鼠的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时间,并对氰化钾和亚硝酸钠中毒有缓解作用。

5、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年张风鸾报道,观察了荜澄茄油连续灌胃3天对氯仿与氯化钡引起的实验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表明荜澄茄油能降低氯仿所致的小鼠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能使氯化钡所致大鼠的双向性心动过速迅速转为正常窦性心律。荜澄茄油不能明显对抗乌头碱和哇巴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提示其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

荜澄茄的鉴别应用

荜澄茄与荜茇,均能温中散寒,用治中焦虚寒证。不同之处:荜茇辛热,温热力较为突出,散中焦沉寒力强,适用治胃肠虚寒之腹痛呕吐等证;荜澄茄辛温,辛散之力较为突出,温中下气、暖脾胃而行滞气,又长于散寒止痛,并可温肾与膀胱之气,除用治胃寒呕吐呃逆、气滞胸腹痛外,还可用治寒疝腹痛以及寒证小便不利、小便混浊之证。

荜澄茄的配伍应用

1、配高良姜

二者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均可入脾胃二经,具有温中祛寒之功。高良姜辛热纯阳,善散脾胃寒邪,且有和胃降逆之功。二药合用,相须配对,能够增强温脾胃、散寒邪、降逆气的作用,对于寒伤脾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呃逆呕吐,或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之反胃证,均可选用。

2、配白豆蔻

白豆蔻辛温,归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可用于温运中焦,治疗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证;荜澄茄辛苦温,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可用于中焦脾胃虚寒、胃气上逆之呕吐。白豆蔻偏于化湿,荜澄茄偏于温中;白豆蔻长于祛邪,荜澄茄长于扶正。二药配伍,相须使用,使温中散寒、化湿行气之力增强,可用治胃寒呕吐、呃逆、脘腹疼痛等证。

3、配茯苓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荜澄茄辛苦温,归肾膀胱经,功效温肾助阳,可用治膀胱有寒之小便不利证,二药相伍,可用治寒证小便不利,以及小儿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混浊。

4、配香附

香附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作痛、脘腹脐痛及疝痛等证;荜澄茄功效行气止痛,可用治胃寒疼痛及寒疝腹痛。二药配伍,香附偏于行气,荜澄茄偏于温补,香附走而不守,荜澄茄守而不走,香附得荜澄茄之温性,用治寒疝腹痛等证,疗效大增。

复方

①治脾胃虚满,寒气上攻于心,心腹刺痛,两胁作胀,头昏,四肢困倦,吐逆,发热,泄泻,饱闷:荜澄茄、高良姜、肉桂、丁香、厚朴(姜汁炒)、桔梗(去芦)、陈皮、三棱(泡醋炒)、甘草各一两五钱,香附(制)三两。为细末。每服四钱,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和渣服。(《扁鹊心书》荜澄茄散)

②治脾胃虚弱,胸膈不快,不进饮食:荜澄茄不拘多少。为细末,姜汁打神曲末煮糊为丸,如桐子大。每饭七十丸,食后淡姜汤下。(《济生方》荜澄茄丸)

③治中焦痞塞,气逆上攻,心腹疞痛:荜澄茄半两,良姜二两,神曲(炒)、青皮(去白)、官桂(去皮)各一两,阿魏半两(醋、面裹煨熟)。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宣明论方》荜澄茄丸)

④治伤寒呃噫日夜不定者:荜澄茄三分,高良姜三分。二物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余沸,入少许醋搅匀,和滓如茶,热呷。(《本草图经》)

⑤治噎食不纳: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干舐之。(《寿域神方》)

⑥治支气管哮喘:山鸡椒果实、胡颓子叶、地黄根(野生地)各五钱。水煎服。忌食酸、辣。

⑦治中暑:山鸡椒果实一至二钱。水煎服。

⑧治无名肿毒:山鸡椒鲜果实适量。捣烂外敷。(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处方举例:

1、荜澄茄散(《扁鹊心书》):治脾胃虚满,寒气上攻于心,心腹刺痛,两胁胀痛,头昏、四肢困倦,呕逆、发热、泄泻,饱闷;荜澄茄、高良姜、肉桂、丁香、制厚朴、桔梗、陈皮、醋三棱、甘草各45g、制香附90g。共为细末,每服12g,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渣服。

2、荜澄茄丸(《宣明论方》):治中焦痞塞,气逆上攻,心腹痹痛;荜澄茄15g、高良姜60g、炒神曲、青皮、官桂(去皮)各30g、煨阿魏15g上为末。醋、面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注:荜澄茄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又名毗陵茄子,李时珍认为二者均是“番语”。陈藏器称“荜澄茄生佛誓国”。李珣称“胡椒生南海诸国,向阴者为澄茄,向阳者为胡。”按颐征广州志云,“澄茄生诸海国,乃嫩胡椒也。”李时珍称“南海诸番疆皆有之,蔓生,春开白花,夏结白实,与胡椒一类二种。”。又据《本草纲目》的附图,荜澄茄是南海所产胡椒种植物已无可疑。但现今中药所用荜澄茄均为樟科的山鸡椒,二者形状气味均颇为相似,故易相混而代用。又按(《唐本草》)载有湖南地方称山鸡椒代替进口的荜澄茄,亦属可能。

由上考证可以认为本草所载荜澄茄为胡椒科植物的果实,而如今所用中药荜澄茄为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果实,即本草所载的“山胡椒”。二者功能主治既属相同、互相代用、亦属无妨。

荜澄茄的各家论述

1、《本草述钩元》:荜澄茄,疗肾气膀胱冷,少类于蜀椒;治阴逆下气塞,少类于吴萸,以温为补,洵属外伤于寒及内虚为寒之对药。至于温益脾胃,令人能食,其本在暖补肾与膀胱之气也。

2、《本草撮要》:毕澄前,功专治膀胱冷气,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纳,得高良姜治寒呃,得薄荷、荆芥治鼻塞不通,得毕拨为末擦牙,治齿浮热痛,若蜈蚣咬伤,毕澄茄研末调敷。

3、《海药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

4、《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并肾气膀胱冷。

5、《开宝本草》: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

6、《滇南本草》:泡酒吃,治面寒疼痛,暖腰膝,壮阳道,治阳痿。

7、《纲目》: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8、《本草求原》:治反胃吐黑绿水。

9、《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wh/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