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岁末的一个周五,下班后坐火车从湖州去福州,对,从湖州到福州,南方方言里很难分清的两个地方,终于在我的行程里实现连线。

来得不算巧,周末两日正是福州这个冬天最冷的两天,也都是阴天。好在这里最冷也还有10度左右,相对于湖州的冬天,福州是暖和多了。

次日早起拉开窗帘,楼下便是西湖。没错,就是西湖,只是此西湖非彼西湖,此西湖比杭州西湖小许多。湖湾中有公园,还有福建省博物馆,湖面上有一个琵琶的造型,十分逼真,连琴弦也很分明,给湖面增添了一份雅致。

早餐吃到了当地小吃,有芋稞、锅边糊、鱼片粥、马蹄糕,清淡的口味,与江南无二,但食材与做法具有当地特色。

来到榕城,自然榕树随处可见,酒店旁散步便看到数棵大榕树,高大的树上垂下气根,像老者的长胡须,气根到地,又会生发出新的小树,而未及地的气根数量实太多,自然地垂着,又会彼此绞缠在一起,如同一股股麻花辫,仰望它们,十分壮观。

早上与友人们一同上鼓山,在鼓山上可俯瞰福州城,只见闽江穿城而过。

福州在秦汉时期名为“冶”,后因境内有一座福山而更名为“福州”。唐开元年间升福州为都督府,福州之名延用至今。

福建所在区域旧称“七闽”,“闽”中之“虫”指的是蛇,此地早期的族群以蛇为图腾,便以“闽”命名。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闽汉交融,蛇的信仰淡出历史主流,但族名“闽”却传承下来,成为福建地区的代称。

鼓山的山腰上,有著名的涌泉寺隐身于此。涌泉寺始建于唐建中四年(公元年),初名华严寺。看到唐建中四年这一年份时,我觉得有些熟悉,一查,发现山西的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年),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从南禅寺大殿的建筑风貌,可以想象同期建造的涌泉寺建筑也一定有唐风的大气与恢宏,只是当年的华严寺在唐武宗灭佛时即被毁,后经历朝历代重修、损毁、再重修,期间几经更名,“涌泉寺”这一名字始于年,现寺内建筑基本为明清风格。

关于涌泉寺的介绍,说到涌泉寺有三大特点:一是建筑格局,寺院位于鼓山半山腰,前有香炉峰,后有白云峰,山外看不到寺院,再加上进寺的小路弯来折去,所以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说法;二是寺内的宝贝,有“三铁”和“三宝”,“三铁”是铁锅、铁树、铁木供桌,“三宝”是千佛陶塔、血经、雕版(又说佛牙舍利);三是涌泉寺从宋代起就自己刻经、印经,清康熙年间已成为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寺内存有上万块明清至近代的佛学佛经板片及各种佛像、书画板片,被弘一法师赞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

涌泉寺大门很有特色,说是大门,其实无门。进门处有一副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据说有两层含义:一层写实,大门在山坡口,前面是一条青石红墙通道,山风直冲而来,落叶闲草都被风吹得干干净净,根本不用人来扫,是为“净地何须扫”;而福州到夏秋季节,台风频发,大门经常被大风刮倒,索性就不再装门,是为“空门不用关”。二层则是“净地”与“空门”之双关,佛门“净地”本无垢,何须打扫,佛门乃“空门”,四大皆空,关它做啥。这副对联还是个藏头联,“净”、“空”二字是用来纪念涌泉寺第代主持净空方丈。

两日时间实在是匆忙,参观完福建省博物馆再去三坊七巷已是傍晚,而盛情的友人晚上还邀请吃饭喝茶,所以心心念念的三坊七巷只是急匆匆打了个照面。

不过这个照面印象很不错,坊间巷里都是青石板路,樟树、榕树与街巷为伴,榕树的气根如瀑布般垂下,在灯光的映射下更显壮观。

宅院一座连着一座,民国风与明清风交错在一起,到处都是古朴典雅的氛围,街边还有文艺青年的深情弹唱,这都是我所喜欢的格调,若是有足够时间,我想我可以在这里转上一天,看建筑、吃小吃、喝咖啡……

留些遗憾也好,这便成了下一次的念想。

三坊七巷中的一处故居是下次要看的,这处故居既是林觉民故居,同时又是冰心故居。为何如此,要从林觉民的牺牲说起,年,林觉民因参加黄花岗起义而牺牲,年仅24岁。林觉民牺牲后,一家老小生活窘迫,决定将三坊七巷的祖屋卖给谢銮恩,谢銮恩就是冰心的祖父,冰心出生于此,而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叔叔,这一处居所串起了一段历史,也串起了林谢两家的变迁。此次来到故居,正值修缮,只有门前留影先作纪念。

最后半日时间留给森林公园,规模庞大的森林公园也只有走上一半,绕一圈直奔主题——千年古榕。树到千年,总是会自带老者之气场,横伸的树枝如同巨大的臂膀,有着接纳风云雷电的气度,任岁月侵蚀而苍翠饱满、虬劲挺拔,令人赞叹。

在福州两天时间里,看到许多过未见过的植物,湿与暖的环境,使这里成为各种植物的乐园。其中对羊蹄甲印象最深,叶片状如羊蹄,树枝上的它们更像飞舞的蝴蝶,很是可爱。

期待下次再来看他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xt/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