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植物中的佼佼者紫荆与紫荆花,历经
生活之路,总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宛如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然而,当我们驻足回首,那些曾经艰难困苦的时光,却往往在记忆中化为了珍贵的回忆,甚至苦难本身,也仿佛被赋予了美好的色彩。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与伙伴们发生争执,结果被人推入臭水沟中,那一刻的屈辱与愤怒交织在一起,难以言喻。但数十年后,当我与那位发小重逢,我们却能紧紧握手,感慨万千,往日的恩怨似乎都在这份重逢的喜悦中消解。 还记得我挣扎起身后,愤怒之下的一拳砸向了沟边的紫荆树。那一拳,并未击中对方,却重重地落在紫荆树的老干上,我的拳头因此渗出了鲜血,混合着被砸碎的花瓣和泥水,一滴一滴地滴落,那怪异的红色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妈妈曾担忧地说,这样的流血过多可能会让人失去生命。然而,那朵被深深砸入我记忆深处的紫荆花,却以它独特的生命力,在我心中绽放出了不朽的美丽。想到这朵花,就立马想到紫荆花,想到了香港。 而想到香港,耳边总是回响起那首百听不厌的老歌。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整夜未眠,这是何等的思接千载,辽阔无边啊! 伴着优美动听的旋律,我们聊罗大佑如何用沙哑的嗓音演绎《东方之珠》,聊香港回归时刘德华和那英的合唱,聊清华大学的校花和香港的区花。当然,也绕不开闻一多和常沙娜的故事,聊紫荆与紫荆花的区别,聊蓝天白云、泉水叮咚,也聊黄沙漫漫、艰难跋涉…… 话题居然先从一双皮鞋扯了开去。 那是我平生拥有的第一双皮鞋。记不得是什么牌子了,是老人头还是国产金猴牌?也不知是不是正宗牛皮革,只记得是三接头皮鞋,特别坚硬,磕脚,磕得脚背脚踝脚后跟都疼。我却稀罕得当宝贝,走起路来笃笃响,还故意走得响一点,昂首挺胸一些。 那时我们的脚下基本与泥土为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要说室外,室内也是天天要扫地的。有一回听刚从香港回来的一位老板神聊,说香港的马路一天下来皮鞋上居然不沾一丝灰尘,回到酒店还有自动擦鞋机。这简直就像一个神话,让人难以置信。 那时候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刚流行,紧邻香港的深圳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新马泰港澳台出境游也刚刚起步,香港在我们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从香港贩来的老人头皮鞋、LEE牛仔裤、金利来皮带、梦特娇体恤衫,是那个年代温州老板的标配。那时的我们也体会不到罗大佑沙哑嗓音中的沧桑感有多深重。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了,我们成了香港的常客。香港市花“洋紫荆”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华丽转身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紫荆花”,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象征。紫荆花,这一繁花似锦的象征,不仅盛开在香港的每一个角落,更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区旗上的紫荆花,代表着香港的繁荣与昌盛;而湾仔金紫荆广场的青铜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则见证了香港的沧桑变迁。它们共同诉说着香港的前世今生,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无尽记忆与情感。年1月9日,我带着儿子前往香港大学参加面试,月光同行。我们选择湾景国际酒店作为下榻之地,它坐落于湾仔商业中心区,维多利亚港的美景尽收眼底,与金紫荆广场仅一步之遥,至香港大学也相当便捷。 然而,当时的环境确实有些混乱。 我在朋友圈中记录了当日的所见所感: 在湾景住下,品尝了三六九的美食,还逛了中环半天。 湾景紧邻香港艺术中心,而三六九的美食已有三十余年历史,曾吸引高行健等名人光顾。但不知为何,如今的环境似乎不如以往,秩序也显得有些混乱。令人遗憾的是,住宿和餐饮的价格反而有所上涨。行走间,不难察觉到不久前占中事件留下的痕迹。好在维港的夜色依然璀璨,我们还能在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西或东方之珠的旋律中摇摆。尽管海风带着些许寒意,但紫荆花依旧盛开。儿子自幼便对建筑设计怀有浓厚兴趣,面试结束后,他迫切地想要探访那些著名的建筑作品。我们首先来到了花园道,欣赏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中银大厦,其优雅的线条与独特的结构令人叹为观止。接着,我们漫步至金紫荆广场,那里盛开着常沙娜主持设计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其绚烂的花姿仿佛在诉说着香港的繁荣与美丽。最后,我们走进香港大学,追寻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感受他那份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 谈及紫荆花,就不得不提另一位重要人物——闻一多。正是他,在留美期间创作了《七子之歌》,将澳门、香港等七处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从而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最后一次演讲》,更是振聋发聩,与《七子之歌》一脉相承。 《七子之歌?香港》中,闻一多将香港比作守夜的黄豹,身虽微而地位险要。然而如今,狞恶的海狮扑身而来,啖骨食肉,呼天不应。在这危难之际,香港的儿女们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呼唤传递了香港人民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际,祖国母亲各赠送了一朵象征繁荣与美丽的花朵:香港的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而澳门的是“盛世莲花”。这两朵巨大的青铜雕塑,金箔敷面,金光闪闪,寓意着祖国母亲的繁荣昌盛。那么,当最后一个孩子回归祖国母亲怀抱时,是否也可以赠送一朵同样美丽的花朵呢?这样一来,我心中期盼的港澳台三朵花终于得以圆满:香港的红花羊蹄甲、澳门的白莲花,以及台湾的鲁冰花,一一呈现,心愿达成。祖国母亲不仅赠送了这三朵象征繁荣与美丽的花朵,更在花丛中享受着无尽的喜悦。随后,我向儿子详细讲述了闻一多与清华大学校花紫荆的深厚渊源。闻一多,这位杰出的诗人,在美术、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13岁时,便考入了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这标志着他人生旅程的一个重要起点。在清华求学期间,他不仅精心组织同学们排练话剧,还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无事生非》改编成《紫荆魂》进行演出,这一创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清华学校校园内,紫荆与丁香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其中紫荆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来,这朵紫荆花便成为了清华大学的象征,而每年的四月最后一个周日,也因紫荆的盛开而显得格外有意义。据历史记载,《紫荆魂》在年除夕首次演出便大获成功,这一剧作对清华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紫荆被设定为校花也就不难理解了。时至今日,《紫荆魂》依然是校庆日的保留节目,彰显着紫荆文化在清华园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紫荆的坚韧与绽放,恰如香港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澳门的“盛世莲花”,共同编织了一曲历经沧桑却依然绽放未来的壮丽乐章。在探讨紫荆与紫荆花的认知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虽然两者名字相近,但实际上并非同一种植物。紫荆,作为清华大学的象征,与香港的区花紫荆花在植物分类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香港的紫荆花,又称“洋紫荆”,专指红花羊蹄甲,属于羊蹄甲属,是一种偏热带的小乔木。其花期漫长,从冬至春,五片花瓣轮生排列,宛如香港区旗上的图案。而内地的紫荆,则是另一种灌木,先花后叶,属于紫荆属,因此并不能称为紫荆花。所以,“此紫荆非彼紫荆也”。紫荆,这一豆科紫荆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以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先开花后长叶,花朵虽小却密密麻麻地簇拥在枝干上,特别是在老干上更是繁盛,因此也被赞誉为“满条红”。其叶片形态各异,有的是心形,有的是近圆形,为春天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而紫荆花,这一同样隶属于豆科的羊蹄甲属常绿乔木,则以其五瓣轮生的花朵和宽大的叶片著称。它的花朵犹如五颗璀璨的宝石,而叶片的形状则酷似羊蹄印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紫荆不同的是,紫荆花的花期极为漫长,几乎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尽管盛花期时的景象最为壮观。 在耐寒性方面,紫荆和紫荆花也各有千秋。紫荆能够抵御寒冷的侵袭,在北方地区也能茁壮成长,这一点从清华大学校区的紫荆就可以得到印证。而紫荆花则更适合生长在亚热带或偏热带地区,这也是它能够成为香港代表性植物的原因之一。大约在年,紫荆花首次在港岛西部薄扶林野外被发现。此后,这种花朵便被香港人亲切地称为“洋紫荆”。发现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传教士,他将其移植到传教会兴建的伯大尼修院中。由于紫荆花的珍贵与美丽,它在年被正式选定为香港的市花,象征着香港的繁荣与昌盛。然而,在年香港回归中国后,由于某些文字避讳的原因,人们在撰写《香港基本法》时,将“洋紫荆”的“洋”字略去,改称为“紫荆花”。这一变化也影响了中国大陆媒体的宣传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紫荆与紫荆花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关联,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紫荆是豆科紫荆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而紫荆花则属于豆科的羊蹄甲属常绿乔木。因此,在讨论这两种花朵时,我们需要明确它们的区别。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者被混为一谈的情况。例如,在抖音、小红书、拼多多等平台上推出的诸多网红视频中,无论是实拍画面还是文字介绍,都经常将紫荆与紫荆花混为一谈。这种混淆可能会误导公众对这两种花朵的理解和认知。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区分这两种花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约定:将紫荆树干上开的花朵称为“紫荆”,而将红花羊蹄甲开的花朵称为“紫荆花”。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花朵各自的特点和价值。当然,无论是紫荆还是紫荆花,它们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彰显着生命的活力。紫荆的紧密团结与繁荣昌盛,以及紫荆花的绚烂多彩与生生不息,都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它们不仅闪耀着绚丽的光芒,更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传递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花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怀揣坚定的信念,秉持顽强的毅力,便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美丽。常沙娜,这位我深感敬仰的大师,用她的人生诠释了何为“永恒的紫荆花”。在我心中,她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同样,罗大佑、贝聿铭、闻一多、孙中山等伟人,无论他们的职业如何,都是我心中的高山,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抱负与追求。告诉我们的孩子,这些伟人都是有远大抱负的人,因为只有有抱负的人生才堪称真正的人生。让我们效仿他们,无论世界如何变迁,都要保持自己的坚定与从容,做一个有抱负的人。追逐常沙娜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实际上也是在追寻她那种不朽的人生精神。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塑造和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常沙娜的杰作——一座含苞待放的紫荆花贴金铜雕,如今屹立在湾仔海边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前的金紫荆广场上。这尊雕塑以红花岗岩为基座,基座的设计独具匠心,圆柱方底,寓意着九州方圆。环衬的长城图案深情地表达了祖国母亲对香港的永恒拥抱。底座上刻着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八个金色大字,不仅象征着香港的繁荣昌盛,更寄托了常沙娜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厚意。 仔细观察这座雕塑,你会发现其花形中融入了神圣的敦煌文化元素。常沙娜自幼便跟随父亲在黄沙漫漫的敦煌扎根,并在莫高窟中临摹壁画,深受父亲这位“敦煌守护神”的影响,她自称为“敦煌的女儿”。这些经历为她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使她能够从壁画中汲取精美的牡丹、莲花、石榴等图案的滋养。在青年时期,她更有幸得到恩师林徽因的悉心指导,这些神奇图案的自然之灵和传统之美,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幻化并融入了她为众多地标性建筑所设计的经典作品之中,包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等。而这座“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便是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巅峰之作。此刻,当我触摸到这朵盛开的紫荆花,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过往岁月的苦难。我们常说,世间万物变迁,唯有爱是不变的神话。也许,正是那些苦难铸就了这份坚贞不渝的爱,使其成为永恒。 在敦煌的孤烟中,我与历史相遇;在长河的落日下,我感受着岁月的厚重。那里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我的心灵却得到了滋养。当我坐在炕上,桌子和凳子都是土制的,房顶只是纸糊的,半夜还会有老鼠掉在炕上,这些经历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然而,正是这些苦难和挑战,激发了我内心的力量和远大的抱负。当我看到远古的神话与我的梦想在心中交织,点亮了一盏明灯,我感到无比的振奋。当敦煌的元素以灵异的光芒呈现在这座城市中,聚焦于这朵熠熠生辉、生生不息的花朵,我更加坚信了人生的意义。 常沙娜说,这就是人生!人生是短暂的,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生”却是由无数个短暂的人生所延续的。这朵“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便是这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永恒与不朽。我跋涉着无限远,只为看清你的容颜,感受那份坚韧与美丽。《植物先生》——年度中国最美图书置身于《植物先生》的世界,仿佛踏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植物王国。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植物的生机与美丽,让人不禁为之惊叹。每一页都充满了艺术气息,仿佛能够触摸到植物的灵魂,感受那份坚韧与美丽。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史诗。《植物先生II》在寒冷的冬日,大元特别推荐了石臼年糕作为大寒节气的代表性时食。这道美食不仅寓意着丰收与团圆,更在寒冷的季节里带来了温暖与甜蜜。 随着小寒的到来,大元选择了莴苣笋作为这一节气的代表性时食。清脆爽口的莴苣笋,不仅为餐桌增添了一抹绿意,更在寒冷的冬日里带来了一份清新的享受。 冬至时节,大元推荐我们品尝冬笋。这道美食不仅象征着家的温暖与团圆,更在寒冷的冬日里,为我们带来了一份特别的餐桌礼仪与文化韵味。 大雪纷飞的季节,大元推荐我们品尝鲜甜的橙子。橙子的酸甜滋味,不仅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份清新的气息,更在餐桌上演绎了一场盛宴般的味蕾盛宴。 随着小雪的来临,大元推荐我们品尝冬腌菜。这道美食以腌制的方式保留了蔬菜的鲜美与营养,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份温馨与美味。 立冬时节,大元选择了萝卜作为这一节气的代表性时食。萝卜的清甜与爽口,不仅代表着丰收的喜悦,更在寒冷的季节里传递着一份传统的温暖与美好。 霜降之际,大元推荐我们品尝甘蔗。甘蔗的清甜与多汁,不仅为身体提供了所需的能量与营养,更在寒冷的季节里带来了一份滋养与健康。 寒露时节,大元选择了土豆作为这一节气的代表性时食。土豆的朴实与美味,象征着农耕文化的丰收与富饶,更在寒冷的季节里为我们带来了一份温暖与满足。 白露时节,大元推荐我们品尝板栗。板栗的香甜与细腻,不仅为餐桌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更在寒冷的季节里为我们带来了一份甜蜜的回忆与期待。 处暑之际,大元选择了菱角作为这一节气的代表性时食。菱角的饱满与鲜美,象征着夏日的结束与秋日的开始,更在寒冷的季节里为我们带来了一份收获的喜悦与期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zp/12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太美了这份紫红色浪漫,荆艳了桂林街
- 下一篇文章: 羊蹄甲和紫荆花区别聊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