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年走在濮公山的一个山头,身后成片的紫荆花将这山色点缀得明艳动人,我一向认为紫色的花朵代表着神秘和诱惑,象征着东方的高贵与充满想象,紫荆尤其如此,它原产中国,盛开在阳春三月,独特的色彩压倒梅杏桃李,繁茂的小花在遒劲的树干拥挤喧闹,争放异彩,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问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上面“田家紫荆”的故事是说紫荆与兄弟间的情谊有相通的传说。后来诗人们就用紫荆代指兄弟情深,进而引申为家人的亲情和思念,杜甫的《得舍弟消息》中说:紫荆花落了再难回到故枝来代指其弟远走不能回归: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唐代韦应物的《见紫荆花》就以见紫荆借喻思念亲人: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古人咏唱紫荆的诗词较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宋朝诗人舒岳祥的《咏紫荆花》;自古惟闻棠棣咏,后人多感紫荆回。固知天理随机触,亦本诗人起兴来。枯条谁缀桃花米,嫩蕊初挼撒酒媒。野老门前栽一树,才开桐角此花开。他把紫荆花比做枯树上缀的桃花米,你如果看过紫荆在花开前花苞的样子,简直就会抚掌叫绝,人们也会将紫荆的花苞或者花蕊摘下,揉进面里做成小吃、点心或者单独做成小菜,酒媒大致就是下酒之意了!紫荆Cercischinensis豆科紫荆属落叶灌木,丛生或单生,高2-5米,树皮和小枝灰白色,叶互生,纸质,近圆形,先端急尖,花粉红色或紫红色,2-10朵成束簇生于老枝或主干,形成总状花序,花瓣5,近蝶形荚果扁狭长形,长4-8厘米,宽1-1.2厘米,翅宽1.5毫米,种子2-6颗,花期3-4月,果期8-10月。在息县,很多公园和道路两边的绿化带都有紫荆,濮公山,龙湖公园,天福公园等,一些新建的小区也喜欢用紫荆来装点花境,紫荆的花通常比叶先开放,紫红色的花缀满枝头,格外醒目亮眼,所以紫荆常被称为“满条红”,“珊瑚树”。但嫩枝上的花会和叶子一同开放,有人把它同彼岸花一样比喻花叶不相见,这是不对的,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紫荆花叶同生的情形。另一个常见的关于紫荆的误会就是把它和洋紫荆混淆,洋紫荆是豆科羊蹄甲属植物,开的花与紫荆相差极大,很多人牵强附会地把古人写紫荆的诗安在洋紫荆头上,花语与用药都给了洋紫荆,洋紫荆会说:我好累啊!年法国传教会神父首次在香港发现洋紫荆。年成为香港市花,并且被用作港英政府市政局标志。然后才在南方部分地区普遍栽培,所以古人写紫荆的诗真的跟洋紫荆毫无关系,一些引经据典的人似乎都不看诗里对紫荆的描述,这样的文章在浏览器上可以搜到一箩筐,百度上看到还有人把白居易的诗“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改了一个字“南国攀紫荆”来证明那时候南方的紫荆就是洋紫荆。这我就笑了,白居易不仅是诗人还是园林艺术家,对园林树种极熟,让他另外认一种紫荆那是不可能的!老白要从坟头爬出来打人!最重要的是洋紫荆的自然生长地在北回归线以南,近年四川江西南部才有少量栽培,古人在北方也不可能会看到洋紫荆!

(因手机丢失,以前在南方拍的洋紫荆图片大量流失,只剩这张)

(洋紫荆的近种橙花羊蹄甲,拍于深圳)

洋紫荆被赋予的寓意为神圣,尊贵和慈爱,代表着香港华洋和平友好,相处融洽。把它跟紫荆的亲情的寓意混淆也是不应该的!(本图为本人根据网上图片制作。本文其它图片均为自己亲手拍摄)我是息县植物文化的传播人与自然生态的观察者伴花如伴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hy/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