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福州太无趣还是,我们只是还没找到福州的
三位在福州生活的文化人,都非福州本地人,都经历过对福州从陌生到熟悉,在几年甚至十几年间的磨合里,渐渐找到与这座城市相处的方法,了解到了不一样的福州。今天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看福州的。 \1/ 郑芳 70后,江西南昌人,年到福州后工作生活至今,资深媒体人,曾任《HOMELAND家园》杂志副主编,现为福州家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年7月,为了大四的毕业实习,郑芳第一次从南昌来到福州,从此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她的生活在这座城市慢慢铺开来。年参与《HOMELAND家园》创刊前,郑芳在福州曾做过财经记者,跑过热线,也写过文化新闻。年,郑芳接手一个“世家”专栏,一年半时间,38篇报道,她写下了超过30个本土世家的故事,终于有了“脚落在地上的感觉”。那时郑芳所采访的世家主要是官宦家族和工商业家族两类。当年的大家族其实也像一张巨大的网,构建了那时候的福州,也构建了这个城市方方面面的生活。在制作每一期“世家”内容时,除了大量史料收集,还需要访问那些家族后人,和他们一起寻找曾经的家族老宅,收集家族里的老照片。她找到的比较了解往事的家族后人,大多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的语言普通,却让郑芳觉得“他们就像面镜子,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你家族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郑芳和那些家族后人一起回望往事的同时,也了解到一段福州最为真实的历史。 {朋友来福州,你可以带他去} ? 林觉民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 add_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 ▼ 近代民主革命者林觉民,年参与黄花岗起义,英勇就义,给妻子陈意映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与妻书》。林觉民就义后,陈意映等人迁居至光禄坊早题巷避难,林家老宅被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买下。后来冰心曾在这居住过一段时间,因而这里同时也挂着“冰心故居”的牌子。如今杨桥路17号的这座宅院被大致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文物资料及相关影音材料展出林觉民、冰心的生平故事,免费对外开放。 严复故居 add_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20号 ▼ 实际上,十年前郑芳的报道中主要刊登的照片是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严复祖居地,包括那里被称为“大夫第”的老宅、严氏祠堂、严复墓,还有玉屏山庄故居。郎官巷的这处故居是当年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他购置的,严复年病逝前的一年多时间都居住在这里,年修复后到现在都有对外开放,空间主要展示了严复的生平故事。 林则徐纪念馆 add_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 ▼ 道光年间,林则徐因被进谗言而革职充军,他的直系子孙此后鲜有从仕,隐没于历史中。郑芳在《福州街巷间的林则徐后裔们》中,列出了林则徐第五代和第六代部分后裔当时的生存状况,并以第五代孙林子东的人生轨迹为线,讲述了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那些后裔经历革命、内战、“文革”到最终团聚的细节故事。林子东与林桢墉分别降生于北京和福州,两人迥异的人生经历,见证了林则徐后裔第三代至第七代的变迁。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林子东才辗转联系上失散多年的林桢墉。如今澳门路上的林则徐纪念馆始建于年,原名林文忠公祠,是林氏子弟曾经的读书之地,年修复开放,年又经一次大规模修缮。现在只要凭着身份证就能免费领取门票进入,可以参观的文物、资料都很丰富。 文儒坊尤氏民居 add_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17号 ▼ 尤恒盛家族最著名的产业是尤恒盛丝线店和百龄百货,他们家族其中一处房产因为占据了文儒坊至衣锦坊的大片位置,而被人称为“尤半街”。这个传奇的工商家族从白手起家历经资本积累,到尤贤模掌舵时进入黄金时代,到最后分家,资产分割独立直至没落,从尤家的家族经商史中就可窥见一些福州商业市场变迁历史。年3月,郑芳找到尤家后人尤琪琛了解其家族历史,老人回首往事时有些黯然。尤琪琛记忆中的老宅院与现实已是大相径庭,历经多次分隔重建,当时那里已成为外姓人居住的新村,掩映于其中的几座老房子,还可见从前雕花木窗和老房梁,它们与花庭中那棵枝繁叶茂的白玉兰一同勾起了老人零星的记忆。而年4月,郑芳站在文儒坊的这处尤氏民居前,这里已不是当年所见的样貌。年,尤氏民居被开辟为“福船文化馆”对外开放,几乎看不到尤氏家族在此居住过的痕迹。 沈葆桢故居 add_福州市鼓楼区宫巷26号 ▼ 这座大宅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同治年间才为沈葆桢所有,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期间曾将这里设为自己的办公地点,也常邀请下属、亲友来此雅聚。老宅前后共四进,第四进为藏书楼,沈葆桢的五代嫡孙沈祖牟在此珍藏了许多古旧善本,当年还曾邀请郁达夫来此做客。至今仍有沈家后人在此居住,囿于观者如潮,为了避免叨扰正常生活,大门上长期贴着一张告示:“沈家私宅,非请莫入”。 “米家船”裱褙店 add_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41号(原32号) ▼ 和其他“世家”相比,郑芳报道的“米家船”裱褙店故事,更倾向于讲述一家店的兴衰过程。福州近郊西河村手艺人林金师年创立“米家船”时,最初只是将其当做谋生的手段,甚至在这家店开始经营的30年时间里,都没有自己的店名,一直到当时店中常客——书法家何振岱帮忙为其取名“米家船”。此后这家店在文人雅士中名声大噪,进入20世纪后,一度风光的“米家船”,在中国动荡的五十年里历遭劫难,老牌匾也毁于文革时期。但第二代传人“细弟师”林广祥仍然谨记师傅“人在店在”的遗训,深信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毁于一旦,老铺也定能绝处逢生。这一份坚守支撑“米家船”走过百年的风雨飘摇。郑芳做那篇报道时,“米家船”第四代传人林宇已经从完全排斥到慢慢接手店中的业务,裱褙的老手艺也学得很上手。年,“米家船”裱褙技艺被先后评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家老店一直到现在都还经营着。 陈承裘故居(陈氏民居) add_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45、47号 ▼ 文儒坊47号大门上挂着醒目的“六子科甲”牌匾,这里曾走出了著名的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父亲陈承裘所生的七个儿子中,除五子夭折外,有三个进士,三个举人,这是那块御赐牌匾的由来。陈氏这处老宅始建于清初,同治年间方归陈宝琛之祖父、陈承裘之父陈景亮所有,宅内处处可见当年工匠的巧夺天工。这个陈氏家族故居,也曾住过民国海军将领曾以鼎,以及人称“全闽第一绣手”的曾明。而陈宝琛的故居则为螺洲镇店前村的陈氏五楼,包括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晞楼。 \2/ 巴晓光 黑龙江人,年来福州工作、生活至今 曾是东南卫视《开心》主持人,现为FM福建汽车音乐调频副总监的巴晓光,在完成《别处远方》这本书时,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认同这里的生活。他开始会用一个当地人的视角来介绍这一座城市,对他来说这里是一个生活下来才发现美的城市,并不像许多大城市那么游客化,江滨公园、沙滩公园、金牛山公园这些休闲却又寻常的地方只属于福州。父母喜欢去这些公园里看花、锻炼,每每说起一朵花开的变化都让巴晓光对这座城市更感激一点。他终于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找到了生活,这是比每一次旅行都更要有收获的地方。现在的巴晓光每天早起,吃母亲做的早餐,一定会喝一壶早茶,再慢悠悠地去台里上班。不再去夜店,也不再泡吧,每周一定去三次健身房,经常去江滨的公园里跑步,周末去走走,金鸡山、鼓岭的木栈道,或者看看江滨公园的花海都是很好的。这座城市在一天天变得更好,也让他可以更静下心来体会。现在有朋友来,他也更愿意带他们去走这些生活化的路线,也许零散而不集中,但却最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这些寻常的生活气息反而能够打动到很多人。 {朋友来福州,你可以带他去} ? 定光寺 ▼ 于山脚下的定光寺是清道光年间重建而留存下来的,并在年被翻修。寺中以一座外敷白灰的白塔为人熟知,是福州“三山两塔”中“两塔”其一,与乌山的乌塔相望。翻修后的定光寺保留原有风格,一侧可以直通于山,并且免费开放。巴晓光很喜欢定光寺,没事的时候就来这里待着,也爱带朋友来。从福建最长的青花瓷壁画廊走过,然后去白塔转几圈,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感觉特别好。他也爱去素菜馆吃个饭,一定挑五号房,因为看出去全都是飞檐。 于山 ▼ 从定光寺一侧经文武塔上于山,整个小山在巴晓光的眼里有点像苏州园林,树木参天,古榕盘根错节,山虽小又不高,但古迹众多,除了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外,还有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严复读书处法雨堂、郁达夫纪念馆以及众多摩崖石刻等等,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逛完于山可以原路返回,定光寺旁的大榕树下平时里是老人们活动锻炼的场所,而到了周末却是“父母相亲会”,在巴晓光看来是非常有趣的生活场景。 乌山 ▼ 乌山虽然紧邻着三坊七巷,但在平日却是一贯的安静。巴晓光就对乌山脚下的星巴克情有独钟,喝完咖啡逛逛后面的吴清源纪念馆,然后再上乌山。青石板路还连着不少古宅,绕行乌塔,再回到山麓,沿着乌石山牌坊而出就到了澳门路,可以直抵三坊七巷。巴晓光一直觉得来三坊七巷玩,不要一路直达,最好是从乌山慢悠悠地走过去,感觉会截然不同。 沙滩公园 ▼ 现在外地的朋友来,巴晓光更喜欢带他们去逛公园,他会跟朋友说福州是跟其他地方都很不一样的城市,要来这里体验的是普通福州人的生活。刚开放不久的沙滩公园在农林大学的西门,紧邻乌龙江,是福州市区目前面积最大的沙滩。公园里特地种植了不少棕榈科的植物,沿江木栈道一路延伸。这里是周末市民的好去处,无论是在沙滩晒太阳、放风筝还是往江边的木栈道散步,都非常惬意。 江滨公园 ▼ 福州有不少沿着水岸打造的公园,与许多人记忆中城市里圈起一块绿地的“公园”不同,比如江滨公园就很长,一直延伸到马尾,东西两园隔江相望。园内以亚热带植物风光让人感觉最为舒适,南洋衫、假槟榔、相思树、榕树、桂花等植被众多。夏日的夜晚,来这里走一走、吹吹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金鸡山公园 ▼ 金鸡山公园是福州城区少有的仍保持着大自然风貌的公园,年金鸡山公园开始进行全新改造,新建了环山览城栈道,还有了梅花、樱花、桃花、紫薇花等花坡景观。平日赏花或者沿着栈道跑步,周末爬山踏青都是很好去处。 白马河公园 ▼ 巴晓光平时也常跟朋友约在芍园吃饭、喝咖啡,然后沿着白马河公园木栈道带他们走一段。 \3/ 郁莉 四川绵阳人,70后,年到福州工作生活至今,现为福建电视台《郁莉开讲》制片人、主持人 郁莉对福州真正开始感兴趣,已经是年的事,当时她主持了将近十年时间的《发现档案》全新改版,推出《郁莉开讲》,宣传口号中有一句:“熟悉的福建,新鲜的故事”,几乎也是郁莉关于自己这些年生活所处的当下思考和发现。因为节目,郁莉阅读了大量福州历史文化的材料,老街、典故、闽人、民俗……往回看,去了解这个地方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这里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等。这样的过程中让郁莉突然发现,这座城市其实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她对于福州这座很是熟悉的城市有了新的认识。 {朋友来福州,你可以带他去} ? 白马路 ▼ 刚到福州时,郁莉住在白马路的电视台宿舍,那里的旧称是“火药库”,当时她做的是早间新闻和新闻联播节目,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上早班,走过白马路、乌山西路到当时还处于圣庙路上的电视台上班,下班后再从道山路、灵响路走回来。这一路的风景构成了她对福州最初的一些印象,白马路、乌山西路的绿植一直到现在都让她觉得很美。 马尾的船政博物馆 ▼ 相比较福州如今的内敛、低调,近代史里的福州显得特别高调,这里曾经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引进西方教学模式,并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郁莉觉得对于像自己这样的外地人来说,福州在近代史上的辉煌都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很多人虽然身在福州,如果没有去到马尾,尤其是船政博物馆,很难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而当看到馆里展出的那些纯英文、纯法文课本,看到那个年代的人们所接受的教育等等,很多历史书上曾介绍的故事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眼前时,会觉得福州这座城市很值得琢磨。 台江区的一些旧街小店 ▼ 郁莉说这些店跟自己四川老家的“苍蝇店”有点像,也就是店特别小特别破,东西又特别好吃,而且提供的商品比较单一,譬如就卖面条或者包子的。有时候,郁莉也会带着朋友逛逛这些小店,她觉得那代表着福州当下生活中一种很有生气的市井文化。 老仓山 ▼ 和三坊七巷相比,老仓山更显得洋气些,五口通商之后,福州作为通商口岸之一,涌入了大批传教士、外籍商人等,他们在闽江南岸南台岛仓前一带,设立领事馆,开设银行、洋行、教会学校等等,百年之后,当年建成的很多洋房、独具异国情调的建筑有不少留了下来。如今很多老房子虽然很旧,但穿梭其间能感受到太多历史痕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穿插存在,也带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郁莉觉得这是福州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风景,也代表着福州过去那段包容又尴尬的历史。 西禅寺 ▼ 福州城中有很多让人觉得特别安静而舒适的地方,几乎是一墙之隔就完全隔开城市喧嚣,郁莉觉得这是一座城市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工业路上的西禅寺就是城中很多人爱去的安静之所,寺前的羊蹄甲每年春初开放,和寺庙的飞檐建筑相互映衬,也是市民特别喜欢的景致,福州很多历史名人的生活也与西禅寺有些关联。郁莉对西禅寺的第一印象就是几年前制作林觉民选题时了解到的,当年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就曾同游西禅寺,在那里留下了一点两人的相爱记忆。郁莉现在居住的地方距离西禅寺很近,近些年西禅寺周边逐渐改造,它的正对面未来还将会有华润万象城,郁莉说希望这样的新旧对比能产生微妙的平衡。 本内容选编自《HOMELAND家园》期年4月号封面主题“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想象更好的福州”,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即可购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wh/6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广乐高速今天开通,沿线有什么好玩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