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柳州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广西首个在生态环境领域受到督查奖励的城市。

  年柳州以打好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抓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年实现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一,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柳州模式”已具雏形。这标志着柳州在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中均取得全面胜利,各项环保工作在“十三五”末交出“全科高分答卷”。

  一条扁担两头挑,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是心之所盼,也是柳州执着城市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核心诠释。

?城市环境“华丽转身”

  碧水蓝天,鸟语花香。每年春华秋实的时节,白鹭南迁至柳州作为落脚点栖息,仙八色鸫、白色长尾绶带鸟、“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等稀有鸟类纷纷“打卡”柳州,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折射出生态环境的“华丽转身”。

  曾经的柳州,因发展工业对城市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天上下起酸雨,石山一夜白头,鸟类赖以生存的树林奄奄一息。对此,柳州痛定思痛、不惜下血本走上了生态重建之路。

  几行字不足以写清其中的艰辛历程,但可以从柳州“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机制、《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柳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中,看到这段历史的侧面。年,《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也顺利推进。在这些地方性法规的护航下,柳州的城市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今年4月又传来好消息,在年第一季度全国地表水质量状况排名中,柳州又获第一名。

  提升生态环境,柳州一直在不断放大招。多年来,柳州积极推进“花园城市”建设,每到春天,28万株洋紫荆争奇斗艳,数十条街道和公园被装扮成粉色的“花海”。

  不仅如此,龙城四季也在粉红色、黄色、红色之间来回转换:春季的“第二花海”黄花风铃木,夏季街道的紫薇,秋季的美丽异木棉,冬季的红花羊蹄甲。生态的绿色画卷中多了更多令人惊艳的色彩。

  至年,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7%,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均达9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8平方米,市区公园面积超过公顷,成为广西首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城市发展逐“绿”前行

  

  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城市绿色发展,须绿色产业来支撑。

  近年来,柳州在坚守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休闲旅居、医养结合等新业态。

  山岔湾生态旅游健康产业园、柳南区螺蛳粉特色小镇、城中区华润静兰湾文旅小镇等多个大健康、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陆续拔地而起,激发新动能。大健康产业和文旅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了柳州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新引擎。

  新招牌越擦越亮,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

  近年来,柳州市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汽车集团、东风柳汽等柳州车企推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柳州模式”在全区推广。如今,超过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龙城大地,全市电动汽车出行率约30%,从根源上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

  城市因“绿”而兴,也逐“绿”前行。作为广西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城市新区,北部生态新区秉持“生态”理念,大力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而这些引入的项目都必须是低污染、低消耗,为柳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辟出了一条生态转型之路。

  城绿交织,城市与山水、城市与自然和谐交融。

  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游客接待数位居广西第一。百里柳江游客爆棚,立鱼峰风景区、窑埠古镇等景点游人如织,柳江夜景已成为游客来柳的必游之处。柳州将生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合理布局,通过“旅游+”全域旅游形式整合资源。坐拥灵山秀水的柳州,全域旅游正方兴未艾。

来源:柳州日报记者周枳伽侯静雯

编辑:陈意

审核:计武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zp/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