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晚期肿瘤长得快吗 http://www.lvyouyt.com/bgyy/5760.html

注:该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04(总第10期)「专题」栏目。

让校园成为

“一个充满美好与感动的共同记忆”

让身处其间的人们

“对可能性有了不同的感受,

对希望有了不同的期许。”

我确定这是每一个好学校

都在坚持的方向。

文/张延银

苍南少艺校(灵溪镇六小)校长

“校园空间形塑着孩子的气度、视野。一个开阔优质的学习空间,可以让孩子在认知、赏游、解读空间中,为生命赋予意义、创造价值。因此,我把学校当艺术品般经营,赋予意涵、创造感动、酝酿文化。”朋友发来台湾吕瑞芬校长《把学校当艺术品——我的空间奇遇记》一文,其中关于校园空间的价值理解,特别契合我对校园空间营造的想法和做法。

不同的空间可以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与情绪反馈,空间也是一种语言,对校园空间的安排和使用,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内涵与精神。校园空间也是潜在的课程,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生态重要的构成。

一个理想的校园空间是怎样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我深以为然,且一直认为:世界再喧嚣,校园的内心都该是安静安定、生气生机且美的。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可以让孩子们与自己相处、与自然对话,可以享受闲暇的空间环境,一个可以看到美的物事、听见美的声音、感受到美的气氛,视觉、听觉、心灵皆可体验到感动与美的环境。在充满质感和美感的空间环境里,孩子们经历知性和感性的熏陶,才能具备审美意识,形成对美的判断与感知。

↑这里就是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

如何让校园空间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又如何打破既定格局让校园空间再生新的价值呢?我选择的路径是从一花一草一木开始,用设计者的思路与教育者的眼光,赋予每个空间一些意象,推动一个个细部的改造与文化环境的塑造。

在担任浙江省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校长一职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们立足“崇雅尚美”的办学理念,以美育人,通过草木栽植,不同主题师生作品陈设以及各类开放式、半开放式供师生活动交流空间的建造等,实现与自然人文共生,逐步营建出了一个让师生喜欢、亲近、感动的环境。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学习有了真实的空间素材,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获取“对美的欣赏力与对美的感受力”,继而产生“对美的创造力,成为一个对美有觉知的人”便成为可能。

朴树:让教育静静生长

在学校的入口门庭,一棵高大的沙朴树在十月小阳春里移栽种下。门庭的风景也因为一棵树的到来而出现,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守望着校园的日常生活。这是我期待中的校园打开方式,从一棵树开始。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舒婷的诗歌里,我找到了对这种“爱”的清楚描述。那,就先让一棵棵树真实出现在校园里。

于是,在担任校长的工作经历里,种树似乎是我必做的一件事。两年前来到这所学校,从校门内庭栽植下第一棵树——那棵朴树开始,榕树、香樟、羊蹄甲、木棉……梨树、枇杷、樱桃、柚子、橘子、石榴、杨梅……还有几大片竹林,我一路栽植下来。“校园植物知多少?”我让老师们、孩子们把对校园植物的认知和期待写下来。“张校长,我老家房子后院有一棵老石榴树需要移植,你看学校是否需要?”在同事印象里,我已是“种树的校长”,见“树”眼开,始终在寻找下一棵树。

四季有花,绿树成荫,我确定这是师生对校园最基本又最强烈的诉求。每每步入那种没有树木掩映的校门,便觉僵硬空乏之气扑面而来,十分不适。置身没有树木的校园,更是感知关闭,难以感受到生命的气息。

“有没有感觉这里缺了点什么?”刚到学校工作,我经常在校门进口的门庭,用这个追问去唤醒同事对于空间的真实感受。“孩子们为什么不到这里玩耍?”夏季的课间,偌大的门庭经常空荡荡的。“学校的门庭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遇见毕业生回校,我总不忘这样的随访。答案,都汇聚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棵树”里。

↑朴树静静守护着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有了朴树的门庭现在已是毕业照拍摄地的不二选择,定格在每一届师生的合影里。我也时常徘徊树下,陶醉在“整个的树冠在风里面摇动,天光从枝叶间漏下来”的美里。

静静的朴树下,校园的勃勃生机开始得以看见。从寸草不生到树影婆娑,孩子们终于占据了那里,游戏追逐,释放天性。偶尔也会看见一个在树下怔怔发呆的孩子,那许是在思考一些漫无边际的大问题呢。

“走过四季,走过自己”,门庭的树让校园的光阴有了故事的底色,印刻在年轮里,见证着彼此的生长。

有人说:每个小孩都是一棵树,这是森林的开始。我们在学校里,种下一棵棵树,也种下一份份爱,陪伴孩子真实的成长。

↑朴树变化着时间秘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时节的美好力量就在一棵棵树上,一朵朵花里。我们相信:无论孩子做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

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曾于一次演讲中说:“想要回答‘教育是什么’,首先要回答‘人是什么’,……教育就如同种树,每棵树的背后都可以看见种树人的心灵,教育也就是触摸人类的心灵。”种下一棵树,也种下一种价值。

为什么校园里需要一棵树?只因为,当孩子们回来时,那棵树会一直在那里,是孩子们对母校爱的眷念,是匆匆那年不变的美丽。时光流过,那棵树却在孩子的记忆里从不曾远去,不说一句话就能站成永恒,是一直的牵挂,是永远的爱和回忆。

↑“走过四季,走过自己”的朴树

“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你的心总是和我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岁末,孩子们重返母校来看我,细数昔日我们的美好时光,倍感亲切,我想这就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不老泉’吧!”就在此刻,一位同事和我分享她写下的这段话。

那么,学校的意义不就在一棵树里得以完成吗?如满目的花草,一样美好,一样漫不经心,却在孩子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蒲葵树下:重构空间的人文意象

在学校南北教学楼之间有一片大草坪,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矗立其上。我时常驻足于此,听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课间嬉戏声,默默注视着孩子们的来来往往。某天一个疑问闪过:这是什么树?当时我初抵学校,问询众人,无人能答。老师们、孩子们和这片树林,原来竟是熟悉的陌生人。后来得知,这一大片都是蒲葵树。

“蒲葵树,是一种有价值的树种,其嫩叶编制葵扇;老叶制蓑衣等,叶裂片的肋脉可制牙签;果实及根入药。”晨会上,我认真地向孩子们介绍着校园里这片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树林。“蒲葵树下,让我们学校成为一所有故事的学校。”依稀记得我讲出这番话时的兴奋,而这个空间从此也有了一个明亮的名字:蒲葵树下。

而这片树林似乎也在师生心里得以重新生长,彰显出其本有的力量。“来这里,一起发呆吧!”老师们开始向孩子们发出真诚的邀请。你看,蒲葵树下,孩子们正在聚集,他们挖蚯蚓、找蜗牛、逮蟋蟀、抱树干,那里正是校园的中央。以“蒲葵树”为对象的户外写生课,“带一本书到蒲葵树下”的自由阅读课,围坐“蒲葵树下”的班队活动课……,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适合的课堂和活动搬到这里。润物无声,也许教育就在蒲葵树下等着,也许故事正在发生着。

↑古典吉他社的孩子们在蒲葵树下结社

“蒲葵树”更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符号,植入学校的各种表达里。蒲葵树管弦乐团、蒲葵树文学社、蒲葵树书法社、蒲葵树古典吉他社……蒲葵树开始代言学校最具人气的社团。更令我欣喜的是,从“蒲葵树”开始,老师们开始主动地去发现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木,感悟“一花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它的外表无关,只要努力地生长”的深意。

“我们的学校越来越美了!越来越静了!梦想在这里长出了叶,开出了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xt/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