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预约 http://www.cien.com.cn/2020/0927/106012.shtml

编者按

建校九十年,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广西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学界才俊、政界栋梁、商界精英、文化名人及各类建设人才。在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九秩情缘——西大校友回忆录”系列推送,记录历届西大校友对曾经校园生活点滴回忆,感受广西大学九十年来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精神积淀。

写给生我育我的母校——广西大学

李建平

李建平,广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级学生。长期在广西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历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现任文化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编审。

我出生于广西大学校园,与广西大学的缘分从降临人世时就开始了。这是我与广西大学的第一次结缘——生命缘。年,我父亲被广西大学聘为副教授,年我的一家从南宁迁到了桂林,当时我已在母亲的腹中孕育。年10月,我在广西大学桂林南溪山校区(今陆军学院校区)呱呱落地。

幼时的广西大学校园是什么模样我不知晓。因为一年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被撤销。广西大学文科院系合并到广西师范学院,我父亲也就转到了那里,以后一辈子在那里教书。

而我开始心仪广西大学是在20多年后。记得是年,那时我下乡插队已有四五年时间,大学已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当时因父亲叫我去见他的老友秦似,我得以去了一趟广西大学。走在校园里,看着那些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我羡慕不已。年12月我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第一志愿是广西大学,可见广西大学是怎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感谢粉碎“四人帮”,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使我在离开校园9年后重回校园,成为广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级的一名学生。考上广西大学,是我与母校的第二次结缘——成长缘。

年,广西大学聘我为兼职教授,这是我与母校的第三次结缘——回报缘。我曾应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梁扬教授和院党委书记商娜红教授的邀请,回母校做过两次学术讲座。我还担任过文学院和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了一些硕士论文。我每出版一部著作,都要赠送母校图书馆一本。

不仅我个人,我的家人也曾与广西大学结缘。一是家父李耿,在20世纪40年代长期做中学教师、校长,年12月南宁解放后,他先后任南宁高中代理校长、副校长,后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年被聘为广西大学副教授,年到广西大学中文系任教。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父亲被调到广西师范学院任教,在广西大学工作仅一年时间。父亲在回忆录里提及:“年我……去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当时教育厅厅长陈此生召集中学校长、副校长开会说,华北政治研究院以培训高等学校的教授和副教授为主,中学校长和副校长想去的也可以申请。我就申请去……到北京学习是年冬,年冬回来,整整一年,在学院学习期间,广西大学聘我做副教授。学习结业后,我回到武汉中南行政区教育厅等待分配工作。当时碰到广西大学校长杨东莼,他要我到西大中文系,说林焕平当系主任,他已带学生去钦州参加土改。年6月,我们全家就迁到桂林,我到了广西大学。到广西大学中文系时,系主任林焕平叫我教现代文学,上二、三年级的现代文学,还教一年级的写作。”二是大姐李绍清。我家有兄弟姐妹8人,大姐是老大,我是老七,我比她小了21岁。年1月,解放后的新广西大学在桂林开学,大姐作为届经济系新生进入广西大学,那时我还未出生。大姐在她的回忆录里写道:“年12月4日南宁解放,爸爸出狱了,年1月我才可能去读大学,所以是怀着对党感激的喜悦心情开始大学生活的,这也决定了在中学时非常娴静埋头读书的我,愿意积极地投入政治学习、社会工作,成为当年5月广西大学青年团发展的第一批团员之一。我当时的社会工作是《壁联》(《壁联》是每天出一大版的墙报)总编辑。年秋,广西大学文科学生全部到浦北县当土地改革工作队员。试点铺开后,我任一个乡的土改工作队负责人(组长)。年5月回校后获评乙等奖。”三是四哥李力生,年考入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任技术员、工程师,20世纪90年代调到广西建筑工程学校任教师,后任副校长、校长。可惜21世纪初他在奔忙学校“升本”的工作中,体检查出患了肝癌,一年后去世,年仅55岁。他们三人连同我,我家有4人与广西大学结缘。

生命这么奇妙,我的幼年、青年、老年,我的一家4人,都与广西大学结缘。参加纪念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系列活动,是我内心迫切的期盼。我想,我至少会参加撰写纪念文章、参与《历史名人在西大》书稿写作、为母校捐书和文物等这几项活动,为母校庆寿,为母校祝福!

现在说说我在广西大学的生活。我们级学生,大多数是在农村、工厂等基层工作了几年后考进大学的,我是在初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6年,又到地质队工作3年后参加高考进入广西大学的。在农村插队时,我曾写了一首渴望重进校园读书的小诗,其中两句是“今生若能再进校,卧薪尝胆未能及”,以此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渴望。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广西大学,可想而知我们读书的动能是多么强劲。

在校四年,我们奋发读书、渴求知识。在课堂上,我们专心听每一堂课,急促地记下老师的讲述,每个同学的课堂笔记都写得满满的,有的还附注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我记的笔记,是在笔记本页面的右边折出四分之一的空白,记录自己认为可补充完善的想法或资料,以及碰撞而生的灵感,左边四分之三记老师的讲述,如此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

大学四年在老师那里学到了系统的文学知识,秦似、鲁原、王向彤、罗启业、陈驹、许敏岐、金涛、梁振仕、黄仕荣、黄葵、徐君慧、谢民、林望锦、吴孟铿等老师的学识和品德给了我许多成长的营养。我曾写了回忆秦似老师的一篇文章,现挂在广西文联网站和我的博客上。我也在同学间学到很多知识、品德,并获得了许多友谊,觅到许多好朋友。

课余,围着老师提问和讨论是常事,有时弄得老师一时无法解答,只得说要回去查查下次回答。傍晚饭后,三五好友散步于校园,常常是手持书卷,或不时背背英语单词,或互相比赛背古诗词,消遣与学习结合,精神同样愉悦。

大学期间李建平(右)到黄葵老师家求教

那时我们常常在晚上到老师家求教。中文系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的家,我大多都去过。如今翻开日记本,还能看到多则记录。现摘几则如下:

年7月15日

昨晚与韦汉成去鲁原老师家和梁(振仕)副教授家,他想向鲁老师请教一些关于收集民歌的问题……鲁老师在创作上是有经验的,阐述问题观点很清晰,很易接受……

年4月10日

晚上与黄宾堂、黄乃康去秦似老师家,他们想了解招研究生问题……

我给《广西日报》写的《茅盾与桂林文化城》至今未见发……我刚才问秦主任,我想给《语文园地》,他很欢迎……回来时经过谢民老师家,听他谈了近两个小时,他谈的学生要学会掌握搞学问的刀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年4月14日

晚上与陈志坚去鲁原、吴孟铿、陈驹三老师家。给鲁老师交《茅盾在桂林的文学活动》一文,不知《语文园地》是否能用上?到吴老师家,陈志坚谈(写)巴金论文问题。最后到陈老师家,谈得较久……他对我搞(桂林)文化城期刊(研究)是赞成的,给予了鼓励。

年11月9日

晚上去秦似教授家听他对我的论文的意见。这次是他与我交谈最长的一次。他一下楼就说:“我送你一本书。”我一看,是《秦似杂文集》,装潢(帧)精美的精装书,能送给我是我的荣幸。我不敢想他能送给我的。我十分感谢。他说,一般人不送,同事朋友太多,送不起。他说只送过一本给四川的一位讲师,因他研究秦似杂文。接下去他谈了我的论文,他认为我在现代文学史上提出了应当重视研究“桂林文化城”这很有意义,另提出了应补充内容的一些具体之处。最后谈到他那本杂文集,谈他的经历。最后他说:“你在文章里写的那篇《战神的欢笑》,我回头看看,的确是写得不错。所以我觉得你有眼力,送这本书给你。”他还说:“过去对你关心不够,也确实忙。”这些话在他那里是很不容易听到的,我也很感动。他所说的,对我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鼓舞。

这种与老师当面请教、随机交流的求学经历,今天的大学生能经历的不多了。

年,书禁打开,我们多次上新华书店排队数小时买书,时常是老师和学生在买书的长队里碰面,欢欣笑谈,无拘无束交流。熄灯睡觉了,寝室里常常还传出对某个学术问题的争辩声。、年又是思想解放的日子,新潮涌进,思想震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伤痕》《班主任》《于无声处》,陶斯亮、邓丽君……冲击着我们的思维,转化为我们学习的催化剂。

在校期间,我还参加了校《学生报》工作,也帮秦似教授主编的《语文园地》刊物做了一些事。在校期间,我在《学生报》发表了几篇作品,在《语文园地》发表了《茅盾在桂林的文学活动》,在《广西大学学报》发表了资料性长文《“桂林文化城”期刊简介》,也在《广西日报》《广西文学》发表了散文和小说。我们班同学中有不少人都在报刊发表了文章,这是广西大学培育的结果。

自年1月中旬毕业离校到如今已36年了,我一直做文字工作,从《广西文学》杂志编辑到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读书、编书、写书、开研讨会,加上专业调研,几乎是我工作的全部。回顾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石最重要的是插队6年和大学4年这两大经历。插队经历磨砺了品格与意志,使我了解了中国底层实际状况,铸就了能成就一生事业的思想与品德的基础架构;大学经历,打开了科学的大门,铸就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事业发展的利器。后来的一切发展和成就,应当说是这两个经历磨炼而成的一个特殊架构所完成的。我忘不了广西大学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亲切嘱托,忘不了与我朝夕相伴、相互携手共度四年时光的亲密同学,忘不了广西大学校园里的红楼教室、6栋宿舍、苏式大礼堂、端庄的图书馆、开阔的运动场,忘不了校园林荫道旁的羊蹄甲花、湖边的草坪……我对广西大学永存感念!

年5月25日,李建平(前排左三)担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参加答辩工作后与师生们合影

广西大学建立于年,经历过新桂系建设广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文革”十年、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马君武、白鹏飞、雷沛鸿等教育家和新中国历届校长如杨东莼等治理广西大学成就斐然,王力、李达、邓初民、马宗融、盛成、陈寅恪、熊得山、马哲民、张锡昌、阎宗临、张铁生、焦菊隐、千家驹、万仲文、冯振、曾作忠、黄现璠、莫乃群、林焕平、王士青、秦似等学界名流在校园任教授课影响至深。广西大学在几代学人的接力拼搏下,已发展为广西教育与科学实力最为雄厚的文化和人才基地,凝聚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思想智慧的文化生产力,为广西的发展建设输送了最强大的人才,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如今,广西大学又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在母校欢庆建校9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衷心祝愿母校青春不老,孕育新蕾,迸发新声。我为曾作为广西大学的一名学生而感到骄傲!

往期精彩回顾

我校举办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我校举行“赏校貌?迎新年”健步走活动

我校师生热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四)

广西大学

本篇节选于《骊歌未阑——广西大学校友回忆录》,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黄吉

审核:周丽静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tijiaa.com/ytjxx/8478.html